在中國古代,人們并沒有吸煙的習(xí)慣,大約到了明代萬歷年間,煙草才由菲律賓、日本、朝鮮等地傳入中國。從沿海傳入的,先是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栽種,后又在浙江及兩湖地區(qū)大量種植。清俞正燮認為“煙草出于呂宋,其地名曰淡巴姑,明時由閩海達中國,故今猶稱建煙”。而由日本長崎經(jīng)朝鮮傳入東北的,則被稱之為關(guān)東煙,素以勁大而聞名。煙草在呂宋(今菲律賓)被叫做“淡巴姑”,是沿用了其最初的名稱。遠古時期加勒比海地區(qū)的印第安人就曾將煙葉稱作淡巴菰。
由外洋傳入中國的煙草是有故事的,據(jù)劉廷璣《在園雜志》:“閩外人相傳,高麗國妃死,王哭之慟,夢妃告曰:生一草,名曰煙草,焙干,以火燃之,而吸其煙,則可止悲。”所以把煙草喚作“相思草”,的確是有來由的。此處似乎是說煙草的來源,卻是以愛情為主題的,可視為民間文學(xué)一類,與煙草的起源實無太大的關(guān)聯(lián)。煙草在中國還曾被稱之“金絲醺”、“芬草”、“返魂香”等多種雅名,細細考據(jù)都有說法。而在民間,老百姓則以為煙草是“干其葉而吸之有煙,故曰煙”。這是形象而又簡便的叫法,故“煙”之名能夠風(fēng)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