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最初作為一種嗜好與個人需求,在全世界風行了500多年,并逐漸衍生出地域性很強的煙草風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煙草在生活中扮演了各種奇特而有趣的角色,進入婚戀,進入倫理,以行成重要的煙草禮儀,構成多姿多彩的煙俗。
瑤族青年通過對歌相戀后,即說媒訂婚。說媒時,男方家往往讓媒人送煙葉到女方家中,以示求婚。女方若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這門婚事;否則表示拒絕。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要找對象是通過對歌的方式進行的,對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進行。當男孩贏不了姑娘時,可以請長輩歌手幫忙,而姑娘則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本事。無論哪方輸了,都要買禮物送給對方。男方輸了,就買銀器裝飾品送給女方;女方輸了,就買香煙送給男方,當地就把這叫“對煙親”。 佤族地區,男青年相約至某家“串姑娘”時,通常是邊閑談邊吸煙,某青年若對姑娘有愛慕之情,便唱起小調,讓姑娘為其裝煙、點煙,以試探其是否亦有情意。若姑娘視其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為其裝煙、點煙。被姑娘點過煙的青年便夜來串,直至定親成婚。 在壯族地區,街日或趕街,男女青年通過唱山歌的形式談情說愛,選擇對象。據《西北縣志》載:“通過佳節或趕街,男女各攜煙品,約會田野草露間,攜手并肩,歌唱舞蹈以為樂,名吃大草煙。視所歡者即與逃去。” 拉祜族男女青年,結婚之日,不備酒席,款待賓客之食品,多是自己生產的旱煙、松子、烤茶、栗粟等。
在婚禮中,以煙招待親朋好友,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司空見慣。每當客至,除捧茶外,還須遞煙,但各有各的習慣。舊時吸葉子煙者多擦凈煙桿吸口并裝上煙絲,吸水煙者也擦凈水煙袋并裝上煙絲再遞給客人,有的還替客人點煙。 蒙古族、滿族、藏族牧民相見禮俗更是有趣。客人至家中,主人將一裝有煙粉或藥粉的鼻煙壺獻于客人面前,讓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禮相答。按古老習俗,那就更為復雜。若是同輩,須用右手互相交換,待雙方都將對方的煙壺吸一下,再互換回來。若是長輩,則要待其坐定,自己站著交換,待長輩吸過,微微向上舉一下,而后雙方捧給長輩,將自己的煙壺換回。婦女在舉壺時還須輕輕碰一下自己的前額,并慢慢躬身,然后雙手遞給長輩。鼻煙壺是牧民心愛的珍貴之物,一般用金、銀、銅或翡翠、瑪瑙、珊瑚、琥珀制成,其上刻有珍禽異獸、飛龍奔馬等圖案。牧民們把它作為一種隨身攜帶的裝飾品。特別是老年人,幾乎人人腰間都佩有制做精細的袋子,專門用來放置鼻煙壺。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由于我國地域廣大,民族又多,所以流傳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煙俗是相當豐富多彩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