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朝廷為了加強對東北邊陲黑龍江流域國土的管理,抵御俄國人的騷擾和入侵,從吉林烏拉(今吉林市)至璦琿設立驛站,共設十驛,驛站的站丁均是“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部下的降卒,這些降卒一部分是兩廣、云貴等地的漢人或少數民族,大部則是三藩帶去南疆的中原人,由于多年與當地土著人相處,一些風俗相沿成習。這些人又從南疆發配到北疆,將南方的文化、風俗習慣一并帶到了北方。站人中流行較廣的抽高煙習俗即是其中典型代表。
煙作為我國各民族間相互交往必不缺少的禮儀之一,南北、東西廣大地區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煙俗文化,而站人中的抽高煙習俗則來自于云貴高原地區。據生活在訥河市拉哈站的何、馬、王、劉四姓的站人后裔介紹,他們的祖先是吳三桂的部下和奴仆,清康熙24年(1684年)從云南發配到拉哈站,已經320多年了,已繁衍了十三四代。他們介紹了站人中許多民俗是云貴、兩廣等地的,抽高煙是云南少數民族的習俗。
高煙,顧名思義在煙鍋上放上一個一寸多長、卷得緊緊的上細下粗煙葉,抽的時候,將粗的一頭放入煙袋鍋內,點燃后,喜好吸煙的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一人含一棵煙桿隨著煙的火焰一亮一暗,大家邊吸邊聊,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一股股裊裊騰升的煙霧給寒冷的冬季帶來幾分溫暖。此情此景,使遠方來的站丁們減免了幾分思鄉之苦。隨著驛站的不斷鞏固和發展,站人家里時常會有不同民族客人來訪,主人便鄭重地把高煙擺出來招待客人,則是站人家庭待客的最高禮遇了。
站人制作高煙十分考究,在煙的栽種、管理、打葉、晾曬都有一些獨特的辦法,生產出的煙葉質量上乘,香味醇厚。制作時將煙葉趁濕卷成一寸多長上細下粗曬干后待用。他們用的煙袋一般桿長60厘米,由竹子做成,煙嘴用瑪瑙石做,煙鍋由銅或鐵鑄造。平時煙鍋、煙桿分離,由主人精心保管,凡家中來客或親朋好友聚會,大家紛紛拿出來端坐在院子中或堂屋內,有說有笑地將高煙放入煙鍋中,用火鐮點燃后,隨著煙絲的滋滋聲,人們各個吞云吐霧,品味煙香,好不逍遙自在。
站人抽高煙的習俗至今仍在沿襲,2011年6月在拉哈站,我們一行6人親眼目睹了站人抽高煙的演示。吳三桂部下第一批站人劉世英的第十三代世孫現今73歲劉景新等7位站人后裔仍有抽高煙的習慣,他們特意從家里拿來煙袋、加工好的高煙給眾人看,劉景新熟練地將高煙粗的那頭塞入煙鍋,然后用火柴點燃上部,他吧嗒吧嗒大口吸了起來,一寸多長的葉子煙足足吸了20多分鐘才漸漸熄滅。他們饒有興趣地告訴我們,現在70歲以上的站人后裔仍有抽高煙的習慣,聽過去的祖輩人講,站人家庭都備有用艾蒿擰成的草繩,放在室內點燃后備用,艾蒿散放出淡淡的清香,具有防蚊殺菌等奇效,一有客人來便將煙袋和煙遞過去,用草繩點火。吸煙多是個人解悶、解乏、消遣之用,茶余飯后、勞作間隙、大家圍坐在一起商討個大事小情時,吸高煙是最好的提神劑,站人吸煙有婦女給男人,主人給客人,晚輩給長輩點煙的習慣,客人進屋,主人要主動裝煙倒茶,把煙袋里的煙灰倒凈,裝上高煙后遞給客人,主人再將煙點燃,有時主人也裝上煙陪客人抽,主客在一種悠然融洽的氛圍中暢敘著親情和友情,拉進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生活中的辛勞和甜美化作了縷縷煙香在空氣中彌漫。
站人抽高煙的習俗,生動形象地折射出他們粗獷、豪放、熱情、開朗的性格,展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