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控煙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翁心植,因病于7月7日逝世,享年93歲。翁心植是我國博與精兼備的醫學內科學家,在多項科研及臨床治療上成為我國醫學界“第一人”。
翁心植院士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他是我國杰出的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內科學與呼吸病學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名譽院長。翁心植院士治喪委員會副主任封國生介紹,翁心植是我國控制吸煙運動的開創者,上世紀80年代,他主持了全國50余萬人的吸煙情況調查,并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合作推動國內外控煙運動,兩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控制吸煙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控煙之父”。
封國生介紹,翁心植院士是我國享有盛名的醫學內科學家,在其60余年的行醫生涯中,在普通內科、心血管病和呼吸疾病等多個領域都取得創造性的成就。
據悉,翁心植作為著名臨床內科學家,善于診治疑難雜癥,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難與危重患者,其臨床造詣與水平在醫學界廣受贊譽。翁心植也是我國杰出的醫學教育家,他倡導和推動大內科醫師培養體制建設,1980年創辦全國呼吸專科醫師培訓班,開創我國呼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養之先河,30余年來培養了逾千名呼吸專科醫師。
多次成為醫學界“第一人”
翁心植的名字被業內人士所熟知,應該從20世紀40年代發現國內首例高雪病說起。
高雪病,是一位名叫高雪 (Gaucher)的外國醫生首先發現的,也因此得名,又稱葡糖腦苷脂沉積病。該病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而且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同一家族中發病的都是相同的類型。
1947年,一個叫李新富的13歲男孩住進了翁心植所在的北大醫院內科病房。那時許多專家、權威人士經過診斷確診這個小孩得的是“班替病”。當時,還是住院醫師的翁心植對于病情診斷結果產生了懷疑,他決定向權威發起挑戰。通過對李新富的癥狀及其家族病史的大量研究,翁心植推斷小患者很可能是得了高雪病。
因為在當時,國內還沒有過高雪病的相關報道,因此他的推斷立即被專家否決了。但是翁心植沒有放棄,而是堅持著自己的研究,經過大量細致的調查化驗,他果斷地給患者做了脾穿刺。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穿刺物的涂片以瑞氏染色找到了高雪細胞,高雪病確定無疑。就這樣,在一片質疑聲中,翁心植用事實征服了一切。
一位初出茅廬的住院醫生成為國內第一個發現并診斷高雪病的人,這在當時的醫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一年,翁心植年僅28歲。
當時擔任北大醫院外科講師的吳階平目睹了這一切,他欣然斷言:翁心植如此善于思考、敢于突破舊框框,將來必能出人頭地。
正如吳階平所說的那樣,自首次發現和診斷了國內首例高雪病后,在隨后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翁心植又多次成為我國醫學界的“第一人”:
——在國內第一個總結了白塞病的內科臨床表現;
——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白塞病并發主動脈瓣損害,并提出結核自身免疫反應是本病發生原因之一;
——在國內首次發現雄性激素低下是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冠心病防治開辟了新的思路;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方面進行大量研究,組織全國范圍內的協作,取得了率先應用肝素治療肺心病和在肺動脈高壓診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
——在國內最早倡導控煙工作,被譽為“中國控煙之父”,并兩次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控制吸煙金質獎章。
一生追求,敢于挑戰。這一系列的“首創”,既有翁心植的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又有他的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吳階平院士曾這樣評價翁心植:翁大夫的醫學知識和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是博與深兼備,像他這樣的內科醫生現在已經很少了。
病人送花30年 從未間斷
在內科學界,翁心植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隨著學科越分越細,一名醫生能在一個領域有所作為,已是殊為不易了。然而,翁心植卻在普通內科、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疾病諸多領域,均有創造性成就。
有一對年逾古稀的老夫婦,每年春節他們都會精心挑選幾盆水仙花送給一位救命恩人。那美麗的花兒,融進了兩位老人的感恩與祝福,也時時讓他們憶起30年前結識翁心植大夫的點點滴滴。
那一年,42歲的劉國占得了一種怪病,“體內哪有粘膜哪爛”,所有的醫院都給出了一個答案:回家吧,這種病沒得治。
絕望中,有人告訴劉國占的丈夫李雪松,北京有一個人能看這種病,在北京朝陽醫院,叫翁心植。于是,李雪松給翁心植寫了一封信。沒想到,短短幾天后,李雪松、劉國占夫婦收到了翁心植的親筆回信,信中翁心植請劉國占馬上到朝陽醫院看病。翁心植把劉國占的怪病確診為罕見的白塞病。這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對癥下藥,手到病除,翁心植把劉國占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就這樣,每年春節翁心植總會收到劉國占夫婦送來的水仙花,30年來,從沒間斷。
最高興的事 幫病人治好病
20世紀70年代后,翁心植又在北京朝陽醫院轉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吸疾病。
他認為肺心病雖屬心臟病,但究其根源絕大多數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肺動脈高壓導致心臟受損。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他組織成立了全國肺心病防治研究小組,并分6大區在各省市成立了相應組織,形成了相互交流協作的嚴密組織網絡。
他在國內創建呼吸重癥監護室,率先應用肝素治療肺心病,效果顯著,比國際上提出這一方法早了近20年。
經過翁心植30多年的奔走呼吁,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終于在1999年6月11日正式掛牌。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品質優秀、服務周到的專業醫護人才,當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襲擊北京時,這些人發揮了抗擊非典主力軍的作用,為戰勝這一人類新的傳染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0年以后,1919年出生的翁心植已逾80高齡,但他依然堅持出門診。問他為什么?
他說,“這對病人對自己都有好處。我積累了很多疑難病方面的經驗,可以為病人解除痛苦,而自己常為病人看看病可以減緩頭腦退化。”
女兒翁維馨曾問父親:“您這么辛苦工作,圖的是什么?”
“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路遇一個不認識的人,叫我翁大夫,說哪年哪月把他的病治好了。”這就是一名好大夫,為之畢生奮斗的答案。
翁心植逝世后,中華醫學會發文深切哀悼翁老:他的離去,讓我們失去了一位功勛卓著的老專家,失去了一位人民的好醫生。
翁氏三杰之一
翁心植1919年出生于寧波市鄞州(當時為鄞縣)高橋鎮石塘村,翁氏家族以經商致富,崛起于19世紀中葉。家族先輩翁景和曾在上海南京路上開設大豐洋布店,是當時滬上專營英美洋布的最大原件批發字號,人稱“翁大豐”。
到20世紀,這個紳商世家逐漸形成了崇尚科學文化的現代家族之風,涌現出一個科技人才群體,其層次、密度之高,舉世罕見。
除了翁心植外,他們中還有中國現代地質學、地理學、地震學的創始人之一翁文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勘探之父”、自然災害預測大師翁文波;曾任石油部總工程師、“中國輸油第一人”翁心源;曾任美國總統顧問、著名鈦金屬專家翁心梓,其余的也都是教授、學者、醫生、銀行家、技術專家。
翁文灝、翁文波,以及他們的侄子翁心植,組成了石塘翁氏的“三杰”,他們把從商業巔峰滑落的翁氏家族,又推上了現代科學的巔峰。
心胸博大 平易近人
據他的學生們回憶,翁老心胸博大,平易近人。對下級醫師及研究生們總是通過啟發引導式教育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外地研究生,更是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有的研究生家里用的寫字臺和床都是翁老所贈。
翁老治學嚴謹、講原則、率直對事對人。在十多年職稱評定及學術或科研鑒定會上,他都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有的人通過關系找到他,有的還帶來了禮品,他都一一謝絕。
可愛可敬的老人
翁心植教授一生廉潔行醫,總是用樂觀、燦爛的心態對待生活。他那“君子坦蕩蕩”,大醫至真、至善、至愛、至簡的境界和風格,為人所敬仰。同事們幫他辦完事甚至通知他一件事情,他都會誠心地說聲謝謝,與他接觸過的人都稱他為可愛、可敬的老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