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是一個熱愛煙和煙斗的人。手里托著煙斗,臉上帶著平和的微笑,這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在他看來,煙斗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門人生哲學。一個男人只有達到一定境界,才能握好自己的煙斗。
煙斗與文學
林語堂對煙和煙斗的論述,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要數《生活的藝術》一書。其中《煙和香》一節中,他這樣寫道:“口含煙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這種人比較和藹、較為懇切、較為坦白,又大都善于談天。我總覺得我和這般人能彼此結交相親。”他還說:“口含煙斗的人都是快樂的,而快樂終是一切道德效能中之最大者。”
語堂先生稱得上是中國最懂得享受生活和品味藝術的頂尖人物了,他融合了東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發揮到了極致。他曾經戒過煙,但在忍受了3個星期的痛苦煎熬后,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從此不再壓抑本性,盡情享受煙草的樂趣。在他看來,“作文者必精力美滿,意到神飛,胸襟豁達,繹發豁流,方有好文出現。讀書亦必有會神會意,胸中三天窒礙,神游其間,方算是讀,此種心境,不吸煙豈可辦到?”
據說,語堂先生在創作時,總是手拿煙斗,口吐煙云,室內煙霧繚繞,思緒自由流暢,下筆猶如神助。長篇小說《京華煙云》就是這樣產生的,此書本是英文寫就,語堂先生的知己將其譯為“京華煙云”,單看“煙云”二字,已深得先生本意。可嘆,世間萬物變化無常,終如煙云,化為烏有;所幸,先生之文,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收藏與藝術
語堂先生喜愛抽煙和收藏各式各樣的煙斗,其中一些是親朋好友贈送的,但大多都是他自己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他視煙斗為生活的一部分,每當心情不好時,就用軟布細心地擦拭他的煙斗,而情緒也很快回歸平和。
他曾收藏了一個虬龍煙斗,關于這個煙斗有著這樣的故事。語堂先生有一次外出采風時,差點被一根枯萎的樹根絆倒,這樹根表面長滿了奇形怪狀的疙瘩,外形像一條飛騰的虬龍。他找村民借來鋤頭,將樹根挖出,又請木匠把它做成了一個造型奇特的煙斗。
這個煙斗陪伴了語堂先生很多年。看書時,書頁被風吹亂,就用它當紙鎮;困了,就塞一把煙絲,點燃,繼續閱讀。后來這個煙斗在一次搬家時丟失,成為先生的遺憾,多年之后,他還經常跟朋友提起它。
他還很喜歡清朝大學士紀曉嵐的那支特大的煙斗,他說:“能藏紀曉嵐的那個大煙斗,此生幸哉!余生足矣!” 生活與享受
生活是一門藝術。我們可能沒辦法成為科學家、哲學家、詩人、學者,但每個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草木榮枯,四季更替,懂得親近自然,懂得用心去感受,就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而語堂先生無疑是一個懂得生活,懂得享受的人。因為煙斗與香煙不同,煙斗講究“慢抽”,以平和的節奏從容享受。閑暇時,裝上一斗,既可沉思冥想,亦可隨手翻閱書籍,當然也可以泡一壺茶或者咖啡,尋求不同形式的芳香撞擊感官而誘發的驚喜。
如今,一個巨大的“煙斗”造型的建筑立在語堂先生的故鄉平和坂仔,被稱作“林語堂生活體驗館”,館內欲開設一個場所,專門用來收藏世界各地的煙斗,供人一一品鑒、把玩。若有興趣,也不妨嘴里銜著煙斗,選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靜靜看幾頁書,或者賞賞花、聽聽琴、和朋友聊聊天,豈非在享受生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