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輝先生收藏的月份牌香煙廣告畫中,有兩位畫家的作品最多。一位是杭稚英先生,另一位就是胡伯翔先生。姚輝先生收藏胡伯翔先生的作品達130種。
在民國時期的月份牌廣告畫家中,伯翔先生是一位十分特殊的藝術大師。第一,他出身美術世家,受過良好的美術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國畫基本功十分扎實;第二,他年輕得志,受到上海美術界泰斗吳昌碩的好評和提攜,也因此得到英美煙公司的青睞和重視;第三,他的作品,不僅有時尚美女,同時還創作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山水風景,是一位全能畫家;第四,他不僅是一位在上海灘聲譽頗高的商業美術畫家,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家、企業家。
為了較為全面地賞析伯翔先生的作品,拙作擬分幾部分來完成。之一將介紹伯翔先生的生平,今后將陸續賞析其歷史故事類作品、四條屏山水風景類作品和時尚美女類作品。
胡伯翔先生的傳奇一生
胡伯翔(1896—1989),名鶴翼,別署石城翁。生于江蘇省南京市。
一、出身世家,父親是海上畫派名宿
伯翔的父親胡郯卿先生(1865—?),南京市人,名廷簾、單字涂(即胡涂),別署龍江居士,也稱龍江老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長山水、走獸、人物、花鳥,而生平最擅長畫虎,國內外書畫愛好者均以得求其尺幅畫卷為幸。胡郯卿中年時游歷了常州、漢口、上海等城市,飽覽了江南風光及各地古跡(碑),最后在南京興中門內定居,又買下瓦屋三楹作其“醉墨軒”畫室,曾有“醉墨軒畫冊”等多種出版物見于海內,名重一時。生有伯翔、伯洲二子。1913年攜子寓居上海,賣畫為生,當年和吳昌碩、王一亭、程瑤笙并稱為“海上四大名家”。
?
胡郯卿作品
二、嶄露頭角, 初顯藝術個性與才華
伯翔先生(1896—1989),幼年即隨父學習國畫、油畫,乃得家傳。在父親的熏陶與鼓勵下,伯翔好學上進,少時已有不少創作,鳥獸樹石等無不格調高雅而富有新意。他畫遍了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在家鄉一帶頗有名氣。但心高氣傲的他并不滿足,渴望到更廣闊的世界里去闖一闖。父親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決定帶他和伯洲到上海去開闊眼界、尋訪名師和研習畫藝。臨行前,父親反復叮嚀伯翔:上海人才濟濟,要想出人頭地可不是件容易事,一個人要想學到真東西,必須謙虛、能吃苦。伯翔先生把父親的話牢記在心。
1913年,一家人來到上海,伯翔先生時年十八歲。最初是在青漪館書畫會作畫,初作尺縑寸幅,多為觀眾所購藏。在作畫的同時,他千方百計地尋求各種機會向別人請教,先后參加了青漪館、振青社、題襟館等舉辦的書畫展覽,在上海有了一定名聲。
有兩件事使他嶄露頭角,引人注目:一是在10天之內趕繪上海商會會長朱葆三的大幅畫像,在無人敢揭榜的情況下,伯翔初生牛犢不怕虎,在規定時間內繪成大畫像,贏得好評;二是他時常來到吳昌碩等人經常活動的畫社,當場作畫。一次,著名的楊慶和銀樓要求畫一幅六尺大畫,在現場一種近乎開玩笑的推讓中,胡伯翔當眾揮毫創作了“騎驢過小橋,獨觀梅花瘦”的詩意圖,不僅讓圍觀者贊嘆不已,也引起了在場的一位老者的的注意,那人就是吳昌碩。吳昌碩一面點頭一面稱贊道:“小孩子的筆墨與詩句都有靈性。”此系伯翔先生首次為吳昌碩所賞識。聽到這話,胡郯卿先生也驚呆了,吳昌碩那么有名,是上海的權威,能對我兒子這樣贊揚,令人驚奇。
三、技藝精進,得到吳昌碩大師提攜
1914年至1917年是伯翔藝術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當時,在交通路的朵云軒創辦了中華書畫社,由趙云舫主持,常常邀請海上著名畫家參加集會。1916年某晚,伯翔隨父來此,未曾料到邂逅吳昌碩老人。誰知昌老見伯翔來到,便立即鋪上宣紙,要伯翔作畫。伯翔亟向老人敬禮,反復推辭,自稱初學,不敢在前輩面前弄筆。其父郯卿走近桌旁說:“這是太老伯吳昌碩先生,命你作畫你就畫點請前輩指點,必有教益。”于是,伯翔就放膽畫了幅《林亭圖》。當時在場的都是伯翔未曾謀面的前輩,伯翔的作品竟得到眾人交口贊許。昌老當著王一亭、程瑤笙、黃山壽、吳石仙的面,邊看邊夸說:“好得很,落筆就是宋元格局,有自己面目。”隨后昌老將畫置壓櫥上,自上而下反復端詳,一語不發。然后,將畫取下,放在桌上,提起筆來在上題曰:“缶年已七十余矣,見有宋元筆意者,胡君一人而已,因志數語。”晚會后,昌老將此畫攜歸,并約伯翔明晚必到。第二天晚上,昌老攜來自書石鼓文聯兩幅,橫披一幅,賜與伯翔,并說:“你于本星期日上午請到我山西路寓所。”屆時伯翔如約前往,在昌老家看到有昌老題句的《林亭圖》掛在桌旁。昌老介紹伯翔認識哈少甫、張元濟、李拔可、高邕之等前輩,昌老對他們說,胡君是我忘年交,拜訪各位,請多多指教。對伯翔則說:“以后見面應稱呼我為缶翁。”昌老親筆為伯翔定潤格,還親為伯翔篆書印章,由其長子吳臧龕鐵筆治成。
此后數年,昌老和一亭先生對伯翔倍加獎掖和提攜,出則同車訪友或參加愛儷園(哈同花園)按期舉行的古物書畫研究會等。使伯翔開拓了眼界,提高了認識,獲益匪淺。
伯翔每晚還是到中華書畫社揮筆作畫,向諸老前輩請教。有時還與老先生們合作繪畫,伯翔畫馬,王一亭補景;伯翔畫猴,程瑤笙補景;黃山壽、吳石仙、王夢白等,均時常與伯翔合作。這一難得經歷,使伯翔的畫藝得到不斷升華。
一次,缶翁要伯翔對他的書畫作些評語,伯翔說:“缶翁之畫與眾不同,從前缶翁學青藤、雪個(即徐文長、八大),另一路筆意似趙之謙、任伯年,晚年時脫盡凡胎,自成一格。讀缶翁之畫,有一股新的精神,快人胸襟。缶老將畫與石鼓金文熔鑄于一爐,以詩書畫印集于一幅,為畫壇開創了一條新路。看缶翁之畫如飲特異之酒。” 缶翁甚喜道:“深獲我心,真知己也。” 缶翁展示自己作品,問伯翔哪些較好?欲贈伯翔。伯翔說:“都好,但缶翁以賣畫為生,不能取走。” 缶翁贊曰:“如此耿直之年輕人未曾見也。”《林亭圖》一直掛在缶老桌旁多年,直至缶老逝世,隨后該畫即“不知去向”,伯翔曾多方查詢而不果。
1917年王一亭為伯翔畫像,昌碩老題詩。其時缶翁七十四歲,王老五十二歲。昌碩題“芙蓉移到且從容,想見閑愁一蕩胸,欲剪半江難著手,海枯何處有吳淞。伯翔世講行看子丁巳夏仲一亭寫竟七十四跛叟吳昌碩題。”隨后,王一亭題跋“伯翔世兄遇我海云樓,伸紙含筆頗饒興,為貌其意并一時高興復綴數語。”后題“丁巳午月畫,白龍山人王震”。
王一亭為胡伯翔畫像、吳昌碩題詩的畫作
伯翔形容吳昌碩先生是一位不茍言笑的嚴師和長者,身材精悍結實,目光炯炯,笑容可掬,表情溫和而略帶幽默感,每次見到伯翔時總十分親切地說:“太難得了。”他笑得是那么的慈祥。昌老有《缶廬集》贈伯翔。
前輩的時時嘉勉,不僅未使伯翔陶醉,反而更加促使他精研畫技,伯翔后來在繪畫上的成就與前輩們的教誨和鼓勵是分不開的。昌老曾說:“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含意很深,要伯翔切記,鼓勵他不可松懈,以求精進超過前人。伯翔后來果然不蹈前人之轍,自創一格,聲譽鵲起。他不僅擅長中國畫的人物、山水、走獸,同時又精于西洋銅版畫、水彩畫及攝影藝術。正是因為他的才華得到上海美術界的普遍認可,已經成為海上畫派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才促使英美煙公司下決心高薪聘請他進入美術部。
后來,伯翔先生還屢屢在美術界的比賽和展覽中拔得頭籌。1919年,顏文梁先生與楊左匋先生發起并主持我國民間最早的美術展覽,定名為《賽會》,每年自元旦起至十五在蘇州舉行。在1920年的展覽中,楊左匋攜帶了頤中煙公司同事胡伯翔的兩幅水彩畫《金陵殘雪》和《紫金山村》參加展出,被評為全會之冠。自此,伯翔與顏文梁成為至交。1929年,蔡元培發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伯翔先生應邀展出《嘶風圖》、《松蔭煮茗圖》二幅,獲得好評,并被聘為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嘶風圖》在《美展特刊》上發表,《松蔭煮茗圖》則在其它刊物上發表。
松蔭煮茗圖
嘶風圖
四、創作廣告畫,成為月份牌畫大師
1917年,21歲的伯翔先生便開始了月份牌香煙廣告畫創作的藝術之路。因其高超的畫技得到英美煙公司賞識,也就享有了許多別的畫家享受不到的禮遇:每月500大洋高薪,允許進出“華人與狗不準入內”的上海外灘公園,特批允許使用洋人專用廁所,特批允許乘坐洋人渡輪等。據文獻記載,當時上海的物價十分低廉,大米每斤6分錢,豬肉每斤兩角錢,一個家庭只要月收入達到50大洋,就能過上中等人家的生活,可見伯翔先生待遇和薪酬之高。
伯翔先生在優厚的條件中作畫,非常注意作品的質量與自己的個性特色。他創作廣告畫大多只繪中間人物部分,四周圖案和花邊則由公司另一畫家張光宇先生配畫,畫中美術字則由楊芹生先生撰寫。
1917年至1940年,伯翔先生一直在英美煙草公司從事美術工作。該公司后又改名為頤中煙公司,那里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畫家,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