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曾流傳過一條謎語:“身穿綠袍頭戴花,到老被人捆又扎;勒的小臉黃又紫,專和炭火結親家。”謎底就是“煙”。煙又叫相思草,曾被皇帝封為關東煙。
抽關東煙有不少說道,煙袋桿最長的有5尺長,這種長煙桿比較方便上年紀的老太婆坐在炕頭去夠炕梢的煙笸籮。如今,在大秧歌表演中常見“老”舞動著大煙袋,火爆逗趣,這就是夸張化的農家老太婆的形象。
煙袋由煙袋嘴、煙袋桿、煙袋鍋三部分組成。煙袋鍋多是用黃銅或白銅制作;煙袋嘴除銅的外,還有玉石、瑪瑙、青金石和翡翠等多種質料;煙袋桿則是銅、木兩種,以烏木為好。
煙袋還另有附屬物,即拴在煙袋桿上的煙口袋,又稱煙荷包。其用料多用布及各類動物皮制作,這要看對象是干哪一行的而定。在煙荷包上繡有各種花卉圖案,大多是拴上些小核桃、玉石球等點綴物,煙荷包也常被作為男女的定情信物,就像關內的繡荷包,東北的巧手谷鳥常常要送上一件親自繡的煙荷包給心上人。
一般來說,男子用的煙袋桿較短,不超過1尺,這樣在外邊活動時攜帶方便,煙袋鍋和煙荷包較大一些,出門時別再腰帶上。而女人吸煙通常在家里,習慣用細長的煙袋桿,煙袋鍋也相對小,稱作“坤煙袋”。
煙笸籮的取材式樣各異,有紙糊的、柳條編的、泥旋的、石摳的、木刻的,大小不一,千奇百怪,煙笸籮涂上色、刷漆上油,再繪些諸如吉祥如意之類的圖案。
平時,姑娘、媳婦在家,要給老人點煙袋,點好后要先抽一口,試試煙袋桿通不通氣,這也就是“關東三大怪”之一—“姑娘叼著大煙袋”的由來。其實,這正體現出東北姑娘對老人的尊敬與孝道。家里來客人,敬煙也有套規矩,主要體現在點煙的程序和抽煙姿勢上,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煙袋和煙笸籮早已絕跡。人們只能在舞臺演出中或在舊物市場里看到這些老物件,它們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值得收藏的關東民間工藝品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