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婚嫁喜事中少不了煙草,但各地風俗略有不同。1950年以前福建一些地方鬧洞房時,新娘要敬親戚朋友三筒煙。將樂縣境三朝日(結(jié)婚第三天)新娘要給男家的族、親、友長輩敬煙敬酒,受敬的人應備好紅包給新娘,并致賀詞。例如一筒煙,周年生貴子;二筒煙,兩家和合,夫婦齊眉;三筒煙,福祿喜三星來照。在這一禮俗中,有的親友會給新娘出難題,考試新娘吹燃媒草紙的才能。如把媒紙搓得嚴嚴實實不透空氣,新娘費了很大力氣,也難以把媒紙吹著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把奉水煙筒敬客改為分敬卷煙,新娘才解除了口吹草媒紙著火難題。客人也不要為搜腸索句而傷透腦筋。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提親、訂婚、迎娶,香煙是必需品,用量大;從提親、訂婚、下聘、迎娶,到喜筵、鬧洞房的整個過程,各種場合都離不開煙。提親時,媒人裝著名煙,表示男方家底厚實、富有;訂婚前或訂婚時,男方要給未來的岳父敬送煙酒;聘禮中,除了錢、糧、肉和婚裝、被褥、首飾等外,還需有一定數(shù)量的煙酒。新郎到新娘村子迎娶,行至村中時,陪同人員需將整盒煙撕開撒向人群,或逐個發(fā)放;出村時,有的地方則需將整盒整條的香煙拋向人群,以求吉利和順利出村;筵席開始后,新郎新娘要給所有來賓敬煙點煙。新郎到新娘家迎娶,一般由女方借敬煙給男方介紹在座賓客的稱謂與關系,男方則需在給對方點煙的同時叫聲“舅舅”、“叔叔”、“大伯”或“姑”、“姨”等,叫聲小則罰酒;新郎將新娘娶入家中,席間則由男方敬煙、介紹,女方點煙。婚禮用煙的品種、數(shù)量因各人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條件、消費習慣、地區(qū)差異而不同。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一般是入鄉(xiāng)隨俗,遵循當時當?shù)氐膽T例。婚禮用煙分三個檔次,正客(娘家送親人)、嘉賓用高檔名牌。20世紀60年代一般為恒大、前門、群英等;70年代為牡丹、上海等;80年代為紅梅、桂花、云煙、阿詩瑪?shù)?#xff1b;90年代為紅塔山、阿詩瑪、云煙、中華等。筵席用中檔煙,一般來賓用煙等級略低。
整個婚禮煙中,尤以洞房喜慶氣氛和文化情調(diào)為濃。花燭之夜,親友齊集,伙伴捧場,洞房內(nèi)不分大小、長幼,均興喜鬧洞房,借煙發(fā)揮。先是哥嫂、小姑子、小叔子、同輩本家、朋友等圍坐一圈,一對新人站立,按順序敬煙。在吸旱煙的時代,新郎持煙袋裝煙絲敬上,新娘拿紙媒點火應煙。男的先稱謂,女的跟著叫。有些人為增加喜慶氣氛,故意裝作沒聽見,不吸燃,讓新娘屢叫屢點,逗戲取樂。更有同輩好友迫使新娘為夫點煙,讓新娘嘴噙煙支中部,引火點燃一頭,新娘就有熏灼之險。眾人笑語喧嘩,平添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