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年英美煙公司出品的《割稻》煙畫
東漢末年,我國長江流域水源充足的地區出現了翻車,也叫龍骨車,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種植效率。再加上當時官府全力推廣鐵制農具,從平整土地、播種、鋤草、灌溉、收獲、脫粒,到農產品加工,各類專用農具達30多種。所以,當時一年兩熟的水稻育秧技術已十分成熟,并得到普遍推廣。
尹夏清在所著的《隋唐----帝國新秩序》一書中寫道:“農田水利與稻谷的生產關系至密。中唐以前,僅江浙地區水利工程計一百四十九處以上;中唐以后,激增至九百五十五處以上。”無疑,隋唐時期,水稻栽培技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水稻的品種也呈現出多樣化。到了明代,吳江一帶水稻品種超過100多個,明中期平均糧食畝產達到了173公斤,這一產量一直延續到清末。
上世紀30年代,我國獨有的小站稻、南苑稻,無論是在品質上還是在畝產量上,都稱得上是世界級水準。種稻,從耕田育秧開始,一直到稻熟收割、脫粒、入倉,對于農民來說,不知要付出多少汗水。下圖為英美煙公司于1905年出品的《割稻》煙畫,生動地刻畫了農人在炎炎烈日下揮汗割稻的場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