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無廢紙。”這是王洪升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常對人說,收藏煙標,其實是一種文化傳承。51歲的聊城市民王洪升從1999年熱衷煙標收集起,十幾年的時間,他已收藏了近萬種煙標。
王洪升現在的想法是,有生之年能在古城區建一個自己的煙標文化博物館,為聊城旅游事業盡一份力。如果這個愿望無法實現,他想在去世后將收藏的全部煙標無償捐獻。
癡迷 他經常去垃圾堆里“淘寶”
近一米八的個頭,身材略顯消瘦,王洪升是個非常開朗健談的人。說起煙標,很多年輕人也許并不熟悉,其實煙標就是卷煙商標,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還管它叫煙盒子、煙殼子。
雖然癡迷收集煙標,但在生活中王洪升并沒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他之所以覺得煙標有收藏價值,是因為其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設計風格、印刷水平還蘊含豐富的藝術價值,可以透過煙標回顧歷史,一枚珍貴的煙標,其價值遠遠高過香煙本身。
1999年,一次機緣巧合,王洪升接觸到了煙標收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沒事兒的時候,就會去鐵塔附近的古玩市場淘煙標,遇到中意的就買下來。
從抗戰時期的“勝利香煙”,到寫有最高指示的“新曙光”,再到有“三國志”人物畫像及介紹的“萬卷樓”……為收集這些煙標,王洪升從網上購買了一大箱影集,他將煙標按照地名、花卉、魚蟲等劃分為幾類,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
“我每到一個地方,必須要逛的兩處地方,第一是博物館,第二就是舊貨市場。”有時候王洪升在街上走,看到被人遺棄的煙標也會蹲下來仔細察看,如果是自己沒有收藏的,就會撿起來帶回家。
他甚至連垃圾堆也不會放過。這兩天,他剛剛在小區樓下一處垃圾桶中“淘”來了一枚紅色的“黃鶴樓”煙標。
歷史 一張特殊的“煙標證明”
“證明:藥材廠出差挑洋芋種,二人共計八天肆圓整。”
王洪升收藏的一張“經濟香煙”,煙標背面居然印著這樣一份單位證明,申請證明人的姓名旁邊,還加蓋有單位公章。
王洪升說,不少早期的煙標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也與其特殊的功用有一定的關系。“當時經濟困難,加上紙張匱乏,人們常常將煙標當作便簽使用,比如買賣契約、借欠條,甚至房屋租賃合同等都會寫在上面”。
正如王洪升所說,他收藏的不少煙標背面的確寫著某某于某日欠款多少元,同時注明了歸還日期及歸還人、收款人的名字。香煙流通性強,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煙標圖案中蘊涵的豐富文化之外,這些文字更是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這也是讓王洪升對收藏煙標產生濃厚興趣另一個主要原因。
“每翻到一枚煙標,都會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這個過程是最令人難忘的。”
王洪升認為,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煙標,首先由匠人手工繪出花樣,再用木刻版畫印刷,工藝雖簡單但十分有收藏價值;那之后,人們開始采用電腦制作煙標,煙標的花樣更繁多,色彩更艷麗,紙張也變得厚實,不過由于政府對煙廠注冊及煙標設計審核更加嚴格,煙標的收藏價值反而有所下降。
愿望 開一家煙標文化博物館
談到夢想,王洪升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古城區建一個煙標文化博物館。
他認為,無論任何收藏,重點都應該放在“文化”二字上。王洪升本人不吸煙,也支持戒煙,不過他認為,戒煙和收藏煙標是兩回事。
之所以選址在古城區,王洪升也有自己的想法。“依托古城區建設,通過這種文化博物館的形式,能夠吸引外地人來聊城玩,如果還能夠促進本地旅游業發展,就更好不過了。”
但是開博物館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其實王洪升心里很清楚,目前國內大多數私人博物館都是賠錢的。他希望有一天,能夠通過“官辦民助”,或者“民辦官助”的形式,辦好這個博物館。
十幾年的時間里,家人對于他這個愛好其實是不太支持的。“他們認為這些東西占地方,不太理解。”王洪升收藏的這些煙標中不乏精品,有的能賣個好價錢,但他坦言,從來沒有想過靠這些煙標掙錢,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夠讓更多人了解煙標文化,并傳承下去。
“如果建設博物館的愿望無法達成,那么我打算去世后將全部收藏無償捐獻給社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