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年間,煙草從呂宋(今菲律賓)傳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種植,并在明末清初迅速傳播,逐漸成為中國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最初的煙葉經曬制或晾制而成,被稱為曬晾煙或土煙。由于吸煙風氣的形成,清代種煙面積不斷擴大,北自松花江,南至雷州半島,東起膠州灣,西至甘肅新疆等地都有煙草種植,據統計,曬晾煙在清末民初達到50萬噸上下。
19世紀末卷煙傳入中國,英美煙草公司在中國設廠并開始引種烤煙,山東、河南、安徽成為最早的烤煙產區。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北方淪陷,烤煙主要產區相繼被日軍占領,全國烤煙產量下降到3.63萬噸,西南后方卷煙原料短缺。在國民政府組織下,云南、四川、貴州等省烤煙生產得到發展。在1937年~1947年間,中國晾曬煙面積800萬畝左右,年產1200萬擔上下,四川煙葉產量最高,其次為河南、貴州、湖南。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白肋煙和香料煙在中國試種,并于50年代逐漸形成生產規模。
新中國建立初期,河南、山東、安徽仍是全國烤煙產量最大的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的59%,產量占57%。到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烤煙生產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嚴重減產,卷煙工業原料奇缺,許多卷煙廠都積極尋找“代用品”和“填充料”。煙葉產區為了提高產量,提倡種植多葉高產品種,留二茬煙。
種植遍及全國23個省、區,占全國總縣數的64.7%。而烤煙種植面積則不斷擴大,產量由1950年的5.65萬噸發展到2000年的223.8萬噸,中國成為世界煙葉生產大國。
民國時期煙葉生產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政府主要通過征稅管理產銷。新中國成立以后,煙葉生產收購由國家部委分頭管理。1964年~1969年,中國煙草工業公司對13個烤煙集中產區的煙葉收購、調撥實行集中統一管理。1976年煙葉收購調撥工作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負責。1983年,煙葉購銷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劃歸中國煙草總公司管理。1986年中國煙葉生產購銷公司成立,負責全國煙葉產銷經營行政管理。
20世紀90年代后,云南、貴州、四川、福建、湖南等省烤煙發展較快,山東、河南、安徽等老煙區種植面積萎縮,明顯出現“北煙南移”的現象。由于煙葉收購價格多次調高,糧棉價格持續走低,煙葉超種超收的現象愈演愈烈。1997年,全國煙葉種植面積上升至2570.3萬畝,收購量達到了343.75萬噸,比國家計劃超出140萬噸。煙葉大量積壓,工商庫存劇增,占壓資金十億元,許多煙葉經營部門出現虧損。
為了遏制這種盲目發展的態勢,國務院要求“限產壓存”,國家煙草專賣局嚴格控制煙葉種植面積和收購量,煙葉生產逐步實現了“以銷定購,以購定產”。
眾所周知,煙葉穩,則煙草行業穩。近年來,國家煙草專賣局致力于促進“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2007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一基四化”的發展目標,即全面推進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煙葉生產的“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2005年以來,累計投入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04.8億元,改善了1977萬畝基本煙田水利設施,加上原已完成的579萬畝水利設施,全國具備排灌能力的基本煙田達到2556萬畝。安排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試點135個,試點村種煙主體平均規模達到16.4畝,500畝以上的連片面積占57.1%,煙葉規模種植取得了新進展,同時培養了一批種煙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
2008年全國煙葉種植面積1729.7萬畝,產量預計4700萬擔以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