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吳先生帶著久咳不愈的兒子小銳前來就診,醫生在檢查時了解到,17歲的小銳竟已有三年煙齡,為了不讓兒子吸煙,吳先生跟他家及學校周邊的十多家倉買打招呼,不能賣煙給小銳,可是小銳還是能買到煙。
17歲男孩染煙癮 父親求倉買別賣煙給兒子
今年10月份,小銳患感冒后咳嗽總不好,吳先生便帶著他來到哈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趙主任診斷后說小銳并無大礙。在檢查中吳先生發現醫院里有戒煙門診,于是向醫生講述了兒子抽煙讓他已困擾三年,并希望兒子能夠接受戒煙治療。
據醫院的趙主任介紹,吳先生在哈市做建材生意,五年前和妻子離婚,兒子小銳和吳先生生活在一起。小銳上初中時,老師發現他抽煙,吳先生得知后十分生氣,就把小銳狠狠訓了一頓。此后,吳先生開始留心小銳是否還敢抽煙,一次他故意將七八盒煙放在茶幾上,小銳剛偷著拿走一包就被他發現了,這次吳先生動手打了兒子,可小銳的煙癮沒有因此戒除,反而越來越大。三年來為了管住兒子,吳先生不僅隨時抽查兒子的書包口袋,還專門與家附近的倉買打招呼別賣煙給小銳,一旦發現他去買煙就通知他,可兒子還是能買到煙。
在接受戒煙治療中,小銳對醫生說,抽煙讓他感覺放松,他每天大概會抽七八根煙,有時走在路上就會不由自主地拿煙抽。小銳說,父親的管教他幾乎聽不進去,反而每次抽煙被父親教訓后,心理就覺得更離不開煙了。
接診最小“煙民”僅10歲吸煙多因心理問題所致
在戒煙門診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門診以前遇到過最小的“煙民”只有10歲,完全是一種模仿和好奇。醫生通過接觸吸煙者分析發現,半數吸煙者都是在未成年時接觸香煙并產生依賴,而這部分青少年在情緒上往往伴有孤獨、焦慮、抑郁甚至狂躁等。
醫生介紹,對于未成年人,吸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所致,最常見的就是從眾模仿心理,看到長輩吸煙,覺得只有吸煙才是大人樣,于是就去模仿。其次,有的未成年人是受到一些朋友影響,看到朋友都抽煙,如果自己不抽就覺得融入不進去。
醫生表示,中學生群體都已進入青春期,或多或少都有叛逆心理,對于孩子吸煙,家長的教育方式一旦過于強硬,往往就會造成逆反心理,變成你越勸阻,他越是要吸。根據醫學研究統計,首次吸煙的年齡越低,今后成為習慣性吸煙的可能性越高,而戒煙的可能性則越小。專家提醒,在家庭和校園中,家長等成人對孩子行為模式的影響尤為深刻,一旦發現了孩子吸煙,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強硬的說教甚至打罵,而是去發現孩子為什么吸煙,是為了滿足哪種心理需求或依賴,進而有針對性的給予滿足或引導。
中學生買煙沒人管“禁售”法規成一紙空文
記者在哈市第一醫院吸煙門診了解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對難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校等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吸煙、飲酒。”
不過,在地段街上的一家倉買記者注意到,附近一所中學的學生紛紛到此購買小食品,其中一個男生買得是一盒香煙,經營者收錢給煙并未遲疑。
“學生買煙干什么啊?”記者問這名經營者,他回答說,“抽唄,學生壓力多大啊,抽根煙放松放松。”他告訴記者,學生買煙買打火機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對于不應向未成年人售煙的規定,他表示,“現在的高中生長得跟大人一樣,一般都分不清,再說你不賣,他到別人那也能買到,最后他還覺得你跟他找茬,惹這事干啥”。
在隨后的幾天,記者來到哈市多所中學周邊進行采訪時發現,學生在校園周邊的倉買煙攤均可順利買到香煙,而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更是難覓蹤影,禁向未成年人售煙法規已成空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