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明代萬歷年間從菲律賓進入我國時,只是一種藥籠之物,張景岳在他的《景岳全書》中根據煙草避瘴氣、逐寒毒的功效,最后竟得出了“人多喜服而未見其損者”的結論。正是張景岳沒有發現煙草對人體的危害,讓煙草逐漸演變成一種自“公卿士大夫下逮輿隸婦女,無不嗜煙草”,以致到了難以控制難以戒掉的地步。
1718年,清康熙皇帝不但自己戒了煙,還下令軍民官吏都要戒煙。其實早在明代,崇禎皇帝就曾頒布過戒煙令,規定“吃煙者死”。世界上許多國家那個時候也都頒布過戒煙令,土耳其把吸煙者當眾燒死,俄羅斯把吸煙者割掉鼻子等。雖然法律這么嚴厲,但吸煙者并沒有從此絕跡。可見煙的癮對人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了。
其實,張景岳也不是故意隱瞞了煙草的危害程度,鑒于當時的科學局限和時間局限,張景岳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很難發現煙草的危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的吸煙風潮,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從而萌生了有史以來最早的戒煙意識。
清人陳昊子于康熙27年,也就是1688年寫了《花鏡》一書,書中明確指出煙草“久服肺焦,非患膈即吐紅。抑且有病,投藥不效,總宜少用”。清初醫藥學家張璐在刊于1695年的藥書《本經逢原》中,在談及煙草時曾說:“閩人吸以祛瘴,北方借以避寒,今則遍及寰宇。豈知毒草之氣,熏灼臟腑,游行經路,能無壯火散氣之慮乎?”醫學家吳澄在他的《不居集》中也說“無病之人頻頻熏灼,津涸液枯,暗損天年”,而有病的“虛損之人”,就更不用說了,“最宜戒此”。這也應了那句老話:“是藥三分毒”,煙草作為一種藥,是不應該多吸食的,多吸食除了引起肺、支氣管等器官病變外,還會導致“喉風咽痛、嗽血、失音之癥”。
古人知道了煙草這么多危害,也曾想方設法予以解毒?!毒霸廊珪氛f用白糖解醉、《藥性考》說煎胡黃連和茶服能解毒、《醫奧》說用黑砂糖和井水服之能解煙毒,還有人們常常在影視作品里看到的用鼻子吸食的鼻煙等,目的都是想讓煙草的毒性減少到最低限度。
煙草的毒性不可低估??茖W實驗證明,煙草在燃燒時產生的煙霧中,有3000多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其中的尼古丁、煙焦油以及一氧化碳等,都可以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危害,導致人們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已經腫瘤等疾病的發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