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與茶,一個是吞云吐霧,一個是品茗清心,兩者皆為愜意。不是因煙、酒、茶同為一類,而是這里所敘述的茶文化與煙文化卻有著另一層淵源。
筆者收藏有一張民國時期包裹一、二兩煙絲的包裝紙,紙張尺寸為18.4×21.2厘米,品相良好。煙絲包裝紙上
留有一枚桔紅色的橢圓型“紅方印”,圖案清晰精美,兩株煙草對稱延伸,十二片煙葉首尾相連環繞四周。它便是民國時期安徽休寧縣五城龍灣同茂仁煙號的煙絲“紅方印”圖記,規格約5.8×4.6厘米(橢圓),所經營的煙絲品名為“蘭香”。而就在這張普通煙絲包裝紙上記錄著一份徽州文書——茶事通知。現全文摘錄如下(見圖片):
二十五都一圖立議茶葉人具俱橫家上眾弟子以及十一家因此歷年茶事一節不幸連年乞虧今因重議明年春季茶事出售倘若各村茶客到此地向各宅買茶行市言明今因愿賣茶有高棣眾內人仝客人兩在茶價面議定準承盤過秤洗刷將本圖內計十一家一并銷繳其秤以作拾壹家眾辦公秤為憑其茶不準私事另賣倘有日后查出決不順情加倍重罰責之 。
1990年版《休寧縣志》載,休寧元代行政區劃改鄉為都,自康熙三年直至宣統年間,全縣設12鄉,轄4隅33都,計領217圖。休寧縣道光三年行政區劃表顯示,新渡歸由山東鄉二十三都,而文書中民國20年新渡則稱二十五都,或許是從清代末期或民國時期區劃略作調整導致。新渡位于今商山鎮珠光村(雁里對面河),距屯溪約25公里,水路僅15公里,屬休寧史上的一個民用渡口,現存7個古渡口之一。
我對茶文化是門外漢,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只知鹽、茶、典、木是徽商經營的四大主要行業。徽州多山霧重,氣候溫潤,盛產茶葉,故茶業的地位僅次于鹽業,清代至民國茶業已成為徽州商幫的主要支撐力量。徽州茶葉在中國歷史上也占據著重要地位,“祁紅屯綠”譽滿全球,屯溪綠茶以其葉綠、湯清、香醇、味厚四大特點著稱于世。從地理角度講,新渡應是“屯綠”的原產地之一。
觀其文書內容,這是茶農因連年賣茶吃虧而采取的一種聯合經營方式,保障次年茶葉采收獲利的一份合約。立議中記述了茶葉無序經營的慘敗,反思造成虧損原因,顯示單個經營的勢單力薄與聯合經營的優越,并如何統一遵守規定,注重誠信,言明嚴格執行,違規給予重罰,確保全村十一戶等茶農的即得利益。恰巧落款在煙絲“紅方印”處,貌似蓋上了一枚官方大紅印,鮮艷醒目,更顯莊重嚴謹。
史料上多有記載徽州茶商如何經營、販運、甚至遠銷海內外的盛況,但很少有提及茶農的生產狀況,這一紙卻很好的成了史料依據。此茶事文書不僅說明這一時期茶農的賣茶狀況,從中也反映出徽州茶農的艱辛,對山區茶農而言或許這便是他們全家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從種茶、除草、采摘、炒制到銷售,他們付出的最多,得利卻最少,過著依然是“粗茶淡飯”、“以茶代酒”的清貧生活
茶事文書的遺存,同時也見證了休寧縣同茂仁煙號的在業情況。同茂仁煙號在《黃山市煙草志》中雖有記載,但未注明具體年代和無實物圖片,從這張茶事文書和另一張光緒年間包裹糧串(票)的煙絲紙便可獲得佐證。依據物質推斷法,應是先有煙絲包裝紙后有茶事文書,落款民國二十年六月日立通知,表明同茂仁煙號自清代光緒三十一年到民國20年期間都在業,經營有“頂貢”和“蘭香”煙絲,至少給該煙號劃定了一個具體的經營時間段,并為解讀同茂仁煙號提供了一份實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