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展品,凝重的氛圍。說起博物館,人們可能會在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場景。而在中國煙草博物館,參觀者會有一種不同的體驗。這要歸功于煙博館的不斷創新——開發二維碼陳展系統、以景說事的展示方法以及多媒體聯動技術,歷史才能變得更加生動鮮活。
二維碼陳展系統
7月的一天,記者走進中國煙草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煙草歷程館,一艘帆船映入眼簾。“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探險航行到美洲,看到當地印第安人吸煙。隨著通往美洲的航道的開通,1496年,煙葉和煙草種子被帶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各地……”隨后,講解員指著墻上一個小方塊說:“您可以用手機掃描這個二維碼,進一步了解哥倫布發現和傳播煙草的歷史。”
記者進行掃描后,手機上出現以下內容: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率領三艘帆船,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航行,登上了巴哈馬群島。在島上,他和水手們看到當地印第安人吸煙,感到十分驚奇。哥倫布在航海日記里記載了1492年10月發現煙草的這段經歷:“其人攜土制面包一塊,大如拳,水一瓢,‘紅土’少許,粉碎后并加搓揉,外加干葉,在他們心目中極具價值。”文中的“干葉”就是煙草。隨著通往美洲的航道的開通,1496年,煙草植物及吸煙之風從美洲新大陸被帶到了歐洲,并逐漸傳遍了全世界。
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煙博館很難將所有信息在展廳中展現。為進一步拓展參觀者的視野,2013年,煙博館利用原有網絡設備架構,自主設計了二維碼輔助陳展系統。通過編寫圖文信息,歷程館、文化館中共47個展品可以借助二維碼陳展。參觀者通過微故事可以了解更詳實的史料和信息。
以景說事
走進煙草農業館,就能聽到展柜里微縮景觀傳出的“喔喔喔”的雞鳴聲。天漸漸亮了,煙農們紛紛從土樓中走到煙田里勞作。大路上走來幾名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對品質優良的煙葉贊嘆不已。當地煙農熱情地將自己種植的煙葉贈送給這幾名外國人。天漸漸黑了,一輪明月升上天空,這幾名外國人還在與煙農交談。
這個微縮動態場景講述的是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員在福建一帶登陸,當地煙農將自己種植的煙葉送給他們的過程。根據史書記載,煙草從菲律賓傳入中國后,中國最早引種曬晾煙草的地方為福建漳州和泉州。
為了把歷史更生動地展示出來,2006年,煙博館創新地采用以景說事的展示方法,首先對煙草農業館進行了改造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國家局領導及朱尊權、趙元寬等煙草農業專家十分關注,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當時的上海煙草(集團)公司在人力和物力上也提供了各種支持。調整后的農業館綜合運用分類陳列法、體系陳列法和景觀陳列法等手段,將聲、光、色、景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以景說事、以物說話的方式,使主題更加凸顯,增強了可看性和吸引力。煙草農業館改造成功后,煙博館還對煙草歷程館、煙草經貿館等展區的內容進行了局部調整,均取得了較好的展示效果。
多媒體聯動技術
新世紀館是煙博館中最年輕的一個展館,主要反映中國煙草進入新世紀后的改革發展軌跡及行業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
在新世紀館有兩扇感應門,分別代表著工業和商業。隨著感應門漸漸打開,一條寬廣的大道呈現在參觀者面前。這寓意著工商分開打破地區封鎖后,卷煙流通之路更加寬廣通暢。
在介紹聯合重組的展板上,三個大齒輪緊緊相扣,寓意工業重組讓行業充滿活力。多媒體弧屏上播放的《大重組打造中煙航母》視頻,再現了全國煙草行業各種形式的聯合重組的情景。一幕幕振奮人心的瞬間,讓參觀者深深感受到中國卷煙工業企業改革的信心和勇氣。
現代化工廠建設板塊中有一個直徑1.5米的大型球幕令參觀者印象深刻。在這個球幕上,不斷浮現出現代化卷煙工廠一流裝備和高速運轉的生產流水線的畫面。這個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球幕讓參觀者對行業的飛速發展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展廳里還擺放著觸摸屏多媒體電子書,供參觀者查閱煙草改革發展的相關資料。
煙博館通過大屏幕展示、光感觸控顯示屏、聲光控制的球面視頻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既融合了展示內容,又加強了與參觀者的互動。
陳列是博物館與參觀者進行面對面交流的一種特殊語言。煙博館不斷完善調整館內展示內容,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陳列體系,滿足了不同需求,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