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美國煙草大王詹姆斯·杜克得知美國發明卷煙機后的第一句話就是:“給我拿地圖來!”他仔細地翻看著,但目光所及不是地圖,而是地圖中的文字說明,直到發現了一個傳奇般的數字:人口4.3億。他驚訝地說:“那就是我們要去推銷香煙的地方。”“那”就是中國。杜克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但對開發中國市場卻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想象著“中國4.5億人口將來每人會吸一支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從1888年開始,杜克領導的美國煙草公司將香煙輸入中國,且銷售量逐年增加。1902年,杜克的美國煙草公司和英國帝國煙草公司經過“煙草戰”之后,于1902年聯手建立了英美煙公司,成為一家跨國煙草托拉斯集團。不久,杜克將其位于上海的代理商老晉隆洋行和浦東美國煙草公司合并劃歸英美煙公司管理。
英美煙公司最初在中國的銷售業績十分突出,1916年的120億支是1902年12.6億支的近10倍,當年中國人消費的卷煙達到了美國卷煙消費量的4/5,實現銷售額2075萬美元,利潤375萬美元。欣喜若狂的杜克對報界說:“對那里的潛力無論如何估計都不會過高。”
數億人口的大國是卷煙消費的潛在大市場,這為英美煙公司在中國提供了發展空間。進入民國以后,英美煙公司在中國煙草業中一直處于壟斷地位。抗日戰爭前夕,英美煙公司先后在上海、漢口、香港、沈陽、哈爾濱、天津、青島、營口建立了11家煙廠、6家印刷廠、6家復烤廠、1家煙機廠和1家包裝材料廠,職工人數達25000人。1937年,其產量達到112萬箱,1938~1941年間年平均產銷量為90萬箱,占當時中國卷煙總產量的60%以上。
在20世紀20年代,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后為美國駐華大使)曾說過:“在中國有三個偉大的機構:教會、英美煙公司和美孚油公司,他們共同一致是為了———讓那里有亮光。”鐵的歷史證明,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的傳教士、鴉片和堅船利炮而來的洋貨傾銷,對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