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伴隨人類欲望而來的香煙史,對應著的幾乎就是人類理性的成長史。吸與不吸,說到底就是選擇欲求滿足還是精神自控。我們回顧香煙簡史,便是從一個側面檢視人類的文明變遷。
近日,曾是濟南煙民最愛的大雞煙重新上市,引發人們的懷舊熱潮。吸煙習慣最早見于美洲的印第安部落,數百年來風靡世界。一部伴隨人類欲望而來的香煙史,對應著的幾乎就是人類理性的成長史。吸與不吸,說到底就是選擇欲求滿足還是精神自控。我們回顧香煙簡史,便是從一個側面檢視人類的文明變遷。
戰爭使香煙風靡全球
煙草進入中國,首先被著眼的就是其藥用價值,“還魂草”的美稱將其功效夸張到神化的程度,因為美洲使用煙草的祖師爺就是這樣看待它的,而它也確實有使某些病癥減輕的作用。
吸煙有“提神醒腦”之功,對相當一批人來說它的刺激確實顯效,這樣,這種神化的煙氣,帶著香味證明了其神奇價值就更是理所應當了。現在,全世界范圍內已把香煙的名聲弄得一點也不香了,中國還有相當多的“香煙信徒”宣傳吸煙的好處和療效,最精彩的莫過于“吸煙可以化痰”的見解為不少人非常誠懇地接受了。
1560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尼古特以可觀賞和藥用為目的種了幾株煙草,用其治療錢癬、爛瘡和羞病等。回國后,他力勸太后嘉賽琳把煙葉細末當作鼻煙來用,治好了太后的頭痛病,于是煙草在法國被大肆傳播宣傳,廣為種植,被稱為“大使草”、“嘉賽琳太后草”。后來,煙草被定為尼古丁屬,煙堿被命名為尼古丁,就是為了紀念尼古特的貢獻。
盡管盛行吸鼻煙的法國曾一度表示抗拒,但經拿破侖一世到三世,吸食熱煙的風尚最終以風卷殘云之勢征服了整個法蘭西大地:無論高貴的君王、時髦的紳士,還是平凡人家乃至風塵女子,似乎大家指間都夾著一支雪茄。
煙草被用來做香煙產生于近代,大量生產出現在克里米亞戰爭。這次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香煙的大量泛濫。英國士兵從土耳其士兵中學會了吸食方法,之后傳播到不同地方。
戰爭,使得香煙迅速走向國際化。
在一戰和二戰間,各國的軍方將香煙大量分發給官兵。二戰時,在前線的美軍司令約翰·珀爾興將軍寫信給美國國防部長:“你問我贏得戰爭需要什么?我要告訴你,我們需要香煙,更多的香煙——甚至比食物更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香煙制造從最初的作坊加工演變為工業化生產,香煙外形也逐漸變為尺寸一致的圓柱體。二戰時期的美國大兵們將扁平煙盒包裝引入了歐洲,彩色緞帶捆扎的傳統包裝形式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20世紀后半期,香煙的危害開始被廣泛宣傳,在煙盒上也出現了吸煙有害健康的提示。
香煙的外延:
自由、女權與愛國運動
人們考察美元的歷史,發現在17世紀初,煙草成了北美第一種貨幣,并且沿用了三代人以上。可見煙草不僅僅滿足人們單純的生理需求,非生理因素變得越來越突出。就像有的人手里要拿一根手杖一樣,有的人要拿一根煙卷或煙斗。
小小一包香煙,包含著諸多內容:商標的美術,配方的技術,制造的工藝,人們的生活習慣、交際規律。卷煙還是商品推介的媒介,生意場、談判桌上經常伴隨著敬煙的姿勢。據說掛歷、指甲刀是由英美煙草公司帶進中國的。
香煙還成為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表達愛國的媒介。1922年,南洋兄弟公司生產出一款機器搭口10支裝“愛國”牌香煙,簡照南親擬廣告詞:“齊家兼愛國,天職屬男兒……利源防外溢,國貨應提攜!”愛國牌應市后,反響不錯,在湖北襄河下游一帶為唯一盛行的牌號。以沙洋一鎮而言,月銷“愛國”牌香煙150箱左右。抗戰時期,還有“雪恥牌”香煙,廣告云:“勝利在望,雪恥期近,吸此名煙,喜幸喜幸!”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之時,美軍統帥喬治·華盛頓呼吁美國人民支持他的軍隊,他在動員講話中說:“公民們,你們不給錢,就給煙。”當美國人一臉莊嚴地向世界宣讀《獨立宣言》的時候,誰能想到美國人自由獨立的基石中竟然也有香煙的成分。
香煙與女人的關系有點特殊。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下,香煙和女人格格不入,而陸小曼更是大逆不道了。一個女人點上一根煙,會在美麗的光環上添上了性感與挑逗……
1840年在紐約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婦女權利大會上,很多出席會議的女性公開要求婦女們享有自由選擇吸煙與否的權利。吸煙成為“新女性運動”的一個標志,劃著爵士舞步、香煙在手,是她們時髦生活的典型特征。
從丘吉爾到奧巴馬:
吸煙史,戒煙史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是雪茄煙的忠實捍衛者,他總是以一副叼著雪茄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偶爾手里沒拿雪茄,除非是在做禮拜,否則一定會發現他在手足無措地呆坐著,只有手持雪茄時,丘吉爾才恢復了他的瀟灑自如。
為了紀念這位雪茄的忠實愛好者,哈瓦那雪茄中至今保留著“丘吉爾”這一品牌。卡斯特羅每次演講,手中總夾著一根“丘吉爾”。
在中國,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也是著名煙民。毛澤東一生嗜好香煙,在他留給世人的諸多影視、圖片、文字資料中,手夾香煙成了他的公眾形象。美國作家特里爾撰寫的《毛澤東傳》中,這樣描述和評價毛澤東的吸煙史:“毛澤東至少有60年的抽煙歷史,可能任何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煙多。”
1980年8月,鄧小平會見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老布什。當布什首先轉達對鄧小平夫人卓琳的問候時,鄧小平說:“謝謝,她身體不如我好。”隨即,布什問:“她也同你一樣吸煙嗎?”鄧小平回答:“她根本不抽煙,所以她身體不好。”全場人都笑了,氣氛也活躍起來。
吸煙有害健康,戒煙也被提上日程。《資本論》出版后,馬克思對他的女婿抱怨說:《資本論》的稿酬甚至還不夠償付寫作它時所吸的雪茄煙錢。不過,在馬克思50多歲的時候,醫生建議他戒煙。酷嗜香煙的馬克思聽從了醫生的勸告,毅然戒除了數十年的吸煙習慣,又成為戒煙的模范。
林語堂卻對諸如馬克思似的行為不以為然:“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興戒煙起來。經過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的責備,悔悟前非。我賭咒著,再不頹唐,再不失檢,要老老實實做吸的信徒,一直到老耄為止。……無端戒煙斷絕我們的靈魂的清福,這是一種虧負自己而無益于人的不道德行為!”
現而今的世界各國領導人少有抽煙,就是抽煙也會避免大庭廣眾之下,號稱“第一煙民”的奧巴馬在當選不久就公開承諾戒煙。老煙民卡斯特羅也帶頭戒煙,告別了與他有44年緣分的雪茄。為此,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給他一枚特別獎章,以表彰他對人類戒煙運動所作的貢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