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銀鑄龍紋煙斗
?
清代煙嘴
煙草對中國來說是個舶來品,它的傳入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記號。據現有的研究,煙草原產地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及附近地區。經考證,是航海家哥倫布把煙草從美洲傳入了歐洲。
哥倫布在日記中記載,公元1492年,他遠航到達美洲的圣薩爾瓦多島時,發現那里有許多印第安人嘴里都銜著一團燃火的“干草葉”在吞云吐霧,他們稱其為“淡巴菰”。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談到人類吸食煙草的文字記載。
煙草以吸食品身份進入美洲以外區域的最早記載則出現于公元1558年。西班牙名醫方那特斯奉國王菲利普二世之命到墨西哥去調查農產品,并首先把煙草種子帶回在西班牙南部試種。同一年,航海到美洲的葡萄牙水手高斯第一次將煙草種子帶回葡萄牙,并把煙草種在首都里斯本。公元1565年,西班牙人侵占菲律賓群島,又把煙草帶到了那里。與此同時,葡萄牙人入侵了南洋群島,煙草即在這些地區傳開,并很快傳遍了全世界。
國內研究者對上述煙草傳播歷史的初步認識,源于1959年10月28日吳晗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談煙草》一文,它揭開了研究煙草傳入中國的時間及傳播問題的序幕。吳晗借鑒了美國人類學專家的觀點,提出煙草是在明朝萬歷末年通過三條路線傳入中國的。此后,國內學者大多引用其觀點。
據鄭振鐸考證,記載煙草進入中國的史料當以明萬歷年間姚旅撰寫的《露書》為最早。其中記有煙草初進我國的事實:“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載入其國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絲醺。”
清代文史學家全祖望在《鮚埼亭集》中記載:“是時(清兵初下江南之時)淡巴菰初出,然薦紳士人無用之者。文卿一見好之,太保見而怒鞭之。文卿惶恐,伏服謝過。”文中的“太保”即錢肅樂,是明末抗清浙東首事人物,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錢肅樂在抗清軍中發現他的族弟錢文卿吸煙,就怒鞭之,以申軍紀和家法。因為明崇禎年間曾有詔諭明禁吸煙,所以煙草雖然傳到浙東一帶,但吸用的人很少,士大夫間更是恥于吸用。可見明末時,吸食煙草在上層人士間還是不能公開傳布的。
清朝建立全國政權之后,立即從軍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加強他們的新秩序,對煙草等較次要事務并未予以關注,原來明朝頒發的禁煙令也廢弛了。于是,煙草便在沿海和內地迅速廣泛種植開來。
清代是我國煙草吸食消費的第一個高峰,煙草種植區域不斷向北推進,煙葉產量也進一步提高,并出現了大量的煙草著述,如陸耀的《煙譜》、陳琮的《煙草譜》、俞正燮的《癸巳存稿·吃煙事述》等。
而后,隨著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各種煙草吸食方式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吸食旱煙、鼻煙、水煙、雪茄和卷煙。可以說,不同時期的吸煙行為必將衍生出品種繁多的煙用器具,帶上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烙印。
煙具演變的特點之一是對竹、木、牙、角、陶瓷、金屬等各種材質的應用,在注意其實用性的同時,更注意其裝飾性,使煙具的層次和等級更加鮮明。人類早期的煙具多用竹筒、木盒和皮革制作,而且是就地取材,造型接近自然,裝飾原始而古樸,如竹制的煙桿、木質的煙斗等。中期則出現了角質、骨質、玉石等煙具。后期更多采用金屬、陶瓷、象牙等材質,變身為鑲金嵌銀、脫胎雕漆、掐絲琺瑯等煙具工藝品。可見當時食煙客對煙具已有了相應的心理推崇,并以煙具為載體發揮其詩、書、畫之才情,為后人留下了眾多精美的藝術品。
中國人素來講究“美食不如美器”的器用之道,在吸煙工具的選用上同樣如是。所以,煙具的多樣化能明顯地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消費者所處的社會狀態、自身的社會地位及生活習慣、文化層次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