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有一點吸煙歷史的人應該不會忘記一種叫“大生產”的香煙。曾幾何時,在沈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它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著名品牌。它是成年人閑暇里或是疲乏時的佳品,甚至煙盒紙都是小孩子的玩物,那時各種牌子的煙盒紙猶如今天孩子們玩的各種卡片一樣流行。然而,那些吸過至少是聽說過“大生產”香煙的人,卻未必知道“大生產”香煙里還藏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48年11月,在舉世聞名的遼沈戰役的炮聲中,古城沈陽解放了。但是,戰后的沈陽城到處都是戰爭留下的印跡。連年戰亂和國民黨撤退前的破壞,使許多工廠已是破敗不堪。接管各類工廠成為當時“軍管會”的重要任務。東亞煙草公司第一廠被接管,接管時廠里的33臺卷煙機僅有兩臺可供使用,13臺包裝機破壞程度達40%。接管后,東亞煙草公司第一廠被改名為“沈陽煙草公司”,“軍管會”委派老八路出身的李淑英出任第一任廠長。李淑英到廠后深入到工人中間,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依靠骨干組織工人們搶修機械設備,收購煙葉,采購盤紙,目的就是早日恢復生產。
1948年11月5日夜間,沈陽市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雪后的早晨,空氣清新,持續3天的封城和夜間戒嚴結束了。第二天出版的《東北日報》這樣描述了雪后的沈陽,“晨光中迎來了裝滿煤、糧的列車,汽笛聲響震長空。中央大街有成批青年唱歌而過。墻上紅綠標語與白雪相映”。一切都在恢復當中,人們已經開始步入正常的生活了。一名外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驚奇地表示“沈陽復活了。”也就在這一天,沈陽煙草公司開始了局部生產。接管后僅幾天的時間就迅速恢復了生產,這在當時也是奇跡。
卷煙機開動了,產品生產出來了,可是新投入生產的卷煙用的卻是敵偽時期的老牌子。于是,當家作主的工人們紛紛向廠長提出要求,新投入生產的香煙應該有自己的牌子。當時的東北解放區為了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正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為了配合形勢,李淑英和大家研究將研制的第一個新產品取名為“生產”牌。“生產”牌香煙的商標圖案是一個工人頭像,精神煥發,肩扛一柄大錘,旁邊是齒輪。圖案展示了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精神面貌和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支援前線的英雄氣概。“生產”牌卷煙于1949年2月正式生產并投入市場。由于物美價廉,深受消費者歡迎和喜愛。此時,上級又及時拔給工廠周轉資金13億元(舊幣)、煤400噸、盤紙800盤,到1949年底,工廠能夠開動的卷煙機有18臺,當年生產的卷煙就達到1.8萬箱。
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制煙廠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牌卷煙質量,擴大銷路,增加生產,對“生產”牌卷煙配方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同時對卷煙商標圖案設計也作了調整。商標底色由原來的白色改為黃色,過了一段時間,又將黃色改為藍色。香煙名稱也由“生產”改為“新生產”。
1949年5月19日《東北日報》公布的煙酒價格表上,“新生產”每條專賣價格為121,500元東北流通幣,舊生產每條專賣價格為90,600元東北流通幣。
隨著人們對“新生產”這個牌子越來越喜愛,工廠覺得卷煙商標有些不盡如人意,于是又集思廣益,重新設計了一個商標圖案,將“新生產”改名為“大生產”。新版“大生產”商標底色為紅色,正面是一個工人和一個農民的并肩頭像,背景為藍天、白云和工廠遙相呼應,象征著人民的生活紅紅火火。“大生產”牌卷煙的香氣別具一格,風味獨特,投放市場后暢銷東北三省及全國各地。
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后,沈陽卷煙廠將第一批大生產香煙作為慰問品送到朝鮮戰場。“大生產”香煙受到志愿軍戰士們的喜愛和歡迎,有的戰士還將抽剩下的煙盒紙拆開,在背面寫上殺敵立功的順口溜或誓言寄給國內的親人和工廠的工人。當時,一包包的“大生產”香煙,曾牽動著國內外親人的心,成了他們表達思念和情感的紐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為了整頓卷煙商標牌號,對全國卷煙商標重新進行審核登記,發現“大生產”牌卷煙全國還有幾家煙廠也在生產。按規定“大生產”牌卷煙只能由一家煙廠生產,其余的廠家則撤銷。究競誰能保留下來呢?商標局認為沈陽卷煙廠的大生產牌卷煙生產時間最早,銷量最大,質量上乘,不僅在東北,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名氣,許多在東北援助建設的外國專家也點名要求供應“大生產”。鑒于此,國家商標局決定取消其他廠家的大生產牌商標,只保留沈陽卷煙廠的大生產牌商標。
上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路過沈陽時,當時的東北局給毛主席配備路上抽的卷煙就是“大生產”香煙。在中蘇會談時毛主席抽的也是大生產牌香煙。1958年,毛主席到撫順西露天煤礦視察時,他在煤礦負責人陪同下走進接待室,一眼就看到了桌子上放著的大生產牌香煙,他拿起香煙打量了一下,說:“大生產牌的,好啊!抽一支。”毛主席就這樣一邊抽煙一邊聽取大家的匯報。
如今,“大生產”牌香煙的輝煌歷史已成往事,但“大生產”這一品牌留給人們的記憶卻像飄浮的煙霧一樣久久不能散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