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東北淪陷后,沈陽啟東煙草公司看到日本人的勢力越來越大,遂決定與日商煙廠及滿洲國政府勾結,以便共同瓜分東北卷煙市場。
這是1935年1月14日沈陽啟東煙草公司致上海英美煙公司董事裴磊的函:
在另包內我們以拆裝式寄給你們紙板箱和盒子的樣品,以及仿效或相似“風車”、“美傘”、“雙鶴”、“仙女”、“前門”及“紫金山”等牌子選品的卷煙模子。這些牌子都是由日本僑民在鐵路區生產或支持的。
在這些牌子中“總督”、“雙鷺”和一些“風車”的冒牌是冒牌貨中尤為明目張膽的例子。
這些樣品比任何的信都會更好地說明當寫信給你時我們多次提到的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對整個情況的極端憂慮。你一眼就可認識到我們在這里所面臨著的事,不但對我們,而且對整個公司來說是最重要的。
滿州煙草株式會社,簡稱“滿煙”,徽記由四支香煙圍成圓圈,中間為煙葉加一漢字“滿”字
滿洲煙草株式會社株券(貳仟伍佰元)
滿洲煙草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五蝠牌”香煙(正面)
滿洲煙草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五蝠牌”香煙(背面)
刊登于1935年9月18日《北華捷報》上的一則路透社消息,一語道破了當時啟東煙草公司所面臨的形勢。對英美煙公司控制滿洲市場進行第一個嚴重挑戰的是滿洲煙草公司,這是一個具有1200萬日元資本的企業,它今天宣稱謀求同具有1000萬日元資本的東亞煙草公司合并,意圖與英美煙公司在國內(指滿洲國)市場上進行競爭。
而出版于1939年,由陳翰笙編著、上海別發洋行發行的《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一書介紹的更為詳細些。
到1933年時,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致已占領中國東北四省,即滿洲和熱河時,日本軍司令官與日本幾個金融家合謀,開始想出各種控制傀儡國工業的計劃。卷煙工業也不例外。旨在最終對煙草業加以壟斷控制,日本人趕緊在滿洲建立一家新的公司,取名滿洲煙草公司。1936年初大家都知道,將準許滿洲煙草公司與老的日本東亞煙草公司劃分市場。滿洲煙草公司將致力于滿洲市場的開拓,而東亞則把華北大約包括6個省的地區看作它自己的獨占領域。
這個日本競爭的潛在前景使得一直控制著中國煙葉和卷煙市場的英國和美國的資本家十分驚恐。上海的《密勒士評論》在1936年著重警告說,日本煙草壟斷的影響和勢力將馬上擴大到華北。從資本額的角度上來看,日本人還遠遠落后于英國人。日本兩個公司的總投資額在當年還不超過1500萬元,而英美煙公司已繳資本總額是34182000英鎊。換言之,用當時日元與英鎊之間的兌換率來計算,滿洲與東亞兩公司的資本合并一起還不到英美煙公司資本的百分之四。正由于這原因,在不可避免的商業競爭中,日本不得不求助于超經濟的力量,即政治的與軍事的力量,來與英美煙公司決斗,特別是在滿洲和華北。
過去幾年,英國資本家仍在中國東北保持著他們在煙草和卷煙市場中的地位;確實不像在傀儡國的其他各種西方國家商行,英美煙公司在那里繼續開展業務,甚至比1931年前還更昌盛。1930年英美煙公司在東北四省銷售卷煙的總值是華幣600萬元,可是1934年增加到1000萬元,到1935年竟達1200萬元,因此,英美煙公司的沈陽卷煙廠幾乎每年要添置新機器。1933年該廠只有28臺機器,1934年增加到38臺,1935年增加到50臺。到1935年時,這公司甚至還沿著沈陽——海龍鐵路橫貫遼寧省東部建立了煙葉收購網。
啟東煙草公司迫于日商煙廠咄咄逼人的態勢,遂于1937年于東亞煙草株式會社簽訂了合作協議:
以東亞煙草株式會社總經理巖波先生為一方,以啟東煙草有限公司經理田中先生和監督康德先生為另一方,為了滿洲國煙草工業的最大利益,同意把上述國家所有香煙制造商包括在內組成合資經營機構,作為達到此目的的第一步。上面提到的各位先生,代表上述公司,就下列各點達成協議:
(1)接受兩家公司1936年12月底在聯合銷售量中各自的百分比,作為合資經營最后確定各方分擔限額的基礎。根據提供審查的報表,那個時期申報的銷售量及百分比是:
東亞煙草株式會社67272箱(5萬支裝)占26.056%
啟東煙草公司183219箱(5萬支裝)占73.144%
還有,從100%的總百分比中,減去所有其他香煙制造商同意接受的百分比作為的份額外,剩下來的余數,由上述兩宮公司照上述百分比分擔,得出來的數字,就是合資經營中他們各自應攤到的百分比。
(2)東亞和啟東煙草公司雙方同意,考慮在適當時期,采取步驟,向滿洲國所有其他香煙制造商接洽,勸他們成為合資經營的成員。
(3)在4月13日那天以簡略形式提出,并經同意的合資經營協議草案,將包括這樣一項條款,即參加合資經營的所有成員,應盡力推銷不比他們分擔的百分比少的產品。
雙方諒解,巖波先生將把這個協議,提交給他東京的董事會去請求批準
1937年4月20日在正副兩份協議上簽字。
東亞煙草株式會社代表 巖波(簽字)
啟東煙草有限公司代表 康德(簽字)
田中(簽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