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經常聽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話,但是我突然很好奇,古人又沒有打火機,該怎么生活呢?難道像原始人那樣拿兩塊石頭不斷地摩擦?
在現代人的眼中,古人的生活總是一團謎。沒有電視,古人可以聽戲,沒有電腦,古人可以看書,但是古人連打火機都沒有,到底是怎樣生火的呢?
主要取火工具是燧
古代主要的取火工具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古代人們在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帶有取火器,《禮記》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記載,表明晴天時用金燧取火,陰天時用木燧取火。
木燧也就是鉆木取火。古代鉆的木,一年之中還會根據不同季節隨時改變。《周記》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否則不能得火。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鉆木取火,但取消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再實行改木。
金燧即向太陽取火。陽燧取火是人類利用光學儀器會聚太陽能的一個先驅。古代曾經用自制的古透鏡來取火。公元前2世紀,有人用冰作透鏡,會聚太陽光取火。用冰制成透鏡無法長期保存,于是就出現了用金屬來制造透鏡。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瞬間即可得火。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戴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
從火鐮到火柴
古人另外一種取火方式是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去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制成。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火鐮是當時吸旱煙者不可離身之物。后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后消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