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據說是美洲印地安人的五大發明之一。它是將優質煙草和香料混合,經過提煉、發酵而成,用時以手指粘上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達到醒腦提神、消除疲勞的效果。歐洲的旅行家發現后將其帶回,很快就社會各層流行開來,形成了一種時尚。盛放鼻煙的容器就是鼻煙壺,因是隨身之物,所以通常設計的小巧美觀,以便于攜帶和把玩。
?
明末清初時鼻煙傳入中國,深受歡迎,十分盛行,也因此產生了廣為流傳的中國鼻煙壺。它涉獵的材料眾多,如金銀器、悲翠、珠寶、象牙、骨料、玉石、漆器、瓷器、金屬等都可以用來制作,在技術上博采眾長,汲取了中外工藝的優點,其中蘊含著書畫、鑲嵌、雕刻等多種藝術手法,豐富奇彩的中國文化匯集于方寸之間,僅是瓷器一項就有青花、粉彩、淺絳彩等,而雕瓷、內畫等技法更是盛譽海內外。早在十八世紀初,中國制作的鼻煙壺就已經是一項成熟的工藝品,通過外國商人、使節、傳教士以及官員們的購買和使用逐漸流傳到國外,成為藏家的珍愛對象。盡管現在很少再有人嗜愛和使用鼻煙,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藝術品流傳下來,被世人稱之為“袖珍藝術品”。
威海陶瓷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曾經生產過用于觀賞收藏的鼻煙壺。那時候的的威海,民間收藏的門類并不廣泛,主要是郵票、火花、煙標等等,威海陶瓷廠生產的這些小件瓷器,如成套的花瓶、鼻煙壺等等“小玩意”,也同樣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喜愛,但是由于該系列產品為出口外銷,所以想要得到一套也不容易。圖中鼻煙壺就是這時期的產品,高度從5厘米至7厘米不等,它們器型多樣,繪制精美,小巧可愛,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歸途”表現彝族少女采藥滿載而歸,壺背面畫遠山、小徑,空山鳥鳴的意境與少女的愉悅之心表現盡然;“嫦娥奔月”動勢柔美,面龐略帶幽哀,一面向月亮上的廣寒宮飛去,一面回望,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古代仕女體態婀娜,發髻高聳;花鳥山水筆觸靈巧,意境深遠,畫面雖小,但書法印款卻樣樣都不少,可以說這些鼻煙壺是威海陶瓷廠的精心之作。
年近七十的陶俊瑊老人是四十年前陶瓷廠的美工,她說鼻煙壺生產在當時主要是供出口,那時候瓷廠其它部門都已停工,唯一保留了彩繪組,專門繪制鼻煙壺,并用電力爐燒制。彩繪組十余人,剛開始先畫山水、松樹、柳樹之類內容,以后逐漸開始豐富,開始畫人物時,由當時的美工孫師傅、吳師傅設計樣品,如“白蛇傳”、“西廂記”之類的題材,然后大家開始練習繪制,為了做好美術設計,還廠里還專門從淄博請來幾位年輕的美工做指導,一起進行鼻煙壺的創作,當時大家都畫的很認真,絲毫不馬虎。這期間也畫少量的工藝瓷,如小花瓶之類,當時組內的宋師傅、鞠師傅的瓷塑水平很高,北竹島人呂師傅也畫的很精彩,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據陶俊瑊老人回憶,當時繪制花鳥和山水題材,一人便可以完成,而人物的繪制則采用流水作業的方法,即有人繪臉面發髻,有人專繪身體衣褶,有人專繪背景,陶俊瑊當時就是專門繪制仕女面部的,算是比較重要,人物精氣神都體現在細微的眉宇和神態之中,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不到三十歲的陶俊瑊便開始畫鼻煙壺,直到七十年代末,因村辦工藝美術服務部的需要而離開陶瓷廠。
威海瓷廠出口的鼻煙壺,均為釉上彩,即先將壺胎燒制完成,在表層進行瓷繪,然后再罩釉繼續燒制,完成后的作品顏色鮮艷永久,色調清新自然,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如今這些鼻煙壺已經快四十年了,當年風華正茂的作者們也從而立之年走向古稀,但這些小物件卻依舊如新,保持著那個年代的影子,它們或許算不得名瓷名器,但是對于威海的歷史文化,卻是有著時代意義,在這小小鼻煙壺上,不僅有著精彩的繪畫,還蘊含著的珍貴的威海風物和上一代人不懈努力的青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