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鼻煙壺,就得先說鼻煙。這理應是先有鼻煙后有壺才是。據說鼻煙傳入中國是明萬歷年間的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于萬歷二十九年進京向皇上獻之自嗚鐘和鼻煙等貢品。
明末清初時鼻煙這東西只有皇家才擁有,而老百姓則根本不知鼻煙為何物。這鼻煙發明據來自西方的傳說是,一個意大利煙草販子,收購了許多煙葉儲藏起來,準備等煙價漲上去時再出手,沒想到的是他穾然染病不起,竟然去世了。他死后數年,他儲藏的煙葉才被人發現。這時煙葉已干碎成面了,聞起來這有點嗆鼻子,后通過加工制出了出人意料的鼻煙。
鼻煙至今在市面上己失傳,自近十年收藏熱的興起失落在民間的許多古玩雜項如沉下水底沙石再一次被攪了起來,1994年我在城南一古玩舊貨集散地競意外發現了鼻煙,鐵皮擦漆外包裝紙上印有纏頭的印度人像,一只只有普通人的大手指蓋大小,估計也就二、三克的份量。鼻煙呈棕褐色,推測可能是東印度公司的出品,取少量吸了一下,有股辛辣沉郁的香氣,十分強烈地沖入鼻腔,令人連打噴嚏,過后頭腦中有清涼的感覺。
據行家說品鼻煙,講究羶、糊、酸、豆、苦。說是鼻煙細品有股羶味,跟羊肉的膻味又不一樣;有股酸味,又不同于醋;還有股生豆子味和苦味,吸過之后回味無窮。這種說法弄得我有點“云山霧罩”的找不著北。
鼻煙一詞的出現當是在雍正年間,之前多用譯名。有叫克倫士那乎、有稱布魯灰陸。也有為了省事叫士那乎的。進口的鼻煙海運過來一箱有十三瓶,因此上被戲稱為十三太保。進口時的鼻煙裝在裝中藥的瓶中,瓶子比較大,大約到了乾隆年間,各種材料制成的小鼻煙壺才流行起來。而鼻煙壺這個叫法也是自乾隆時才有的。
乾隆朝以后涌現出了各種各樣材料制成的鼻煙壺,歸納起來大至有以下幾種:料器的、銅的、瓷的、玉的、瑪瑙的、翡翠的、珊瑚的、琥珀的、碧璽的、水晶的、珍珠的,都很名貴。也有一般材質的像石頭的、竹根的、木腰子的、漆制的、木變石的。材質雖普通如果工藝好也有收藏價值。
光緒年間,北方的蒙古王爺好一種能浮在水上面的瑪瑙煙壺。瑪瑙的比重很大,入手沉甸甸的,巧手工匠制成口小肚大,壺壁薄如紙的煙壺。往水里一扔,瑪瑙鼻煙壺入水不沉立即漂上來。人稱“水上漂”。還有一種瑪瑙鼻煙壺,在壺壁中有一汪水,說是天然的,其實是玉器行的工匠,用手工掏空壺壁,然后灌水進去。你卻根本找不到灌水的孔,工藝之高超令人叫絕。這二種壺在蒙古能賣出個天價。
清末民初時,講究用三彩套料、五彩套料和內畫。內畫煙壺則講究名家之作,像周樂山、馬少宣的山水、人物和丁二仲、葉仲三的花鳥、人物作品。都是人們追捧的對象。需注意的是自咸豐、道光、直至嘉慶,這一時期內畫上不題字、不落款,也沒印跡。
據說在清代貝勒與人見面,雙方會掏出煙壺,在煙碟上倒上鼻煙,相互敬煙,講究會用名貴的翡翠煙碟,互相謙讓:“貝勒爺您聞聞我這煙兒”。而且還要用“顧繡”煙壺囊套裝,這煙壺也講究成龍配套……
2004年我曾在城南報國寺偶遇一同仁堂款粉彩藍料描龍瓷煙碟,釉潤精工,后轉贈一友人,至今想起心中還有一絲遺憾。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