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羅伯特有點懷疑,真正頂級的鼻煙壺是否真在中國藏家手里。他認為,按比例來說,中國人買的并不是很多,很多東西還是在歐美。
羅伯特.霍爾(Robert Hall)是古董博覽會上的常客,香港、倫敦、紐約……總少不了他的身影。羅伯特經營著中國鼻煙壺,他的銷售方式很特別,沒有對外的古董店,如果到了倫敦,想要看他的東西,必須先打電話預約。30多年來羅伯特都是借助博覽會與行家、老客人交流,同時借此機會建立新的客戶關系。
羅伯特.霍爾做事周到細致。采訪過程中,他將自己提到的每個時期的具體時間、地點、涉及到的人物名字工整地寫下來,以方便我日后所用。點滴細節,是一個人性格的真實體現,這也易于去了解羅伯特的故事。
那是1971年,羅伯特.霍爾剛20歲,他從倫敦的一家藝術學院畢業了,學的是平面設計專業。羅伯特每周都會向廣告公司或設計公司投寄簡歷,可是一周又一周過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他寄出了50封求職信,最終只有3家公司有回音。羅伯特記得很清楚,其中的一家廣告代理公司老板約他吃了一頓漫長的午餐,之后他獲得了這份工作。
這家廣告公司位于倫敦的Albemarle街上。有一天下班后,包裝部門的同事問羅伯特要不要一起去看展覽。羅伯特很好奇,他說:“平時下班后,大家多半是去喝一杯,究竟會是怎樣的展覽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他們連酒都不喝了?”
羅伯特.霍爾說,他和同事走過了幾條街,這是一家名為Hugh Moss的古董公司,正在做鼻煙壺展銷。羅伯特看到這些精美可愛的小煙壺,愛不釋手。“我覺得這是一種神奇的工藝,瑪瑙是非常堅硬的,那時的人怎么能把里面挖空,外面還有精細的雕刻。”羅伯特當時看中了一個瑪瑙的鼻煙壺,他向老板休.莫斯(Hugh Moss)詢價。180英鎊一個鼻煙壺,這在70年代是一筆不少的錢,當時羅伯特.霍爾一年的收入才1100英鎊,而且當時在拍賣中,一般的鼻煙壺不過幾十英鎊而已。羅伯特說:“我的直覺告訴自己,這是個不錯的東西,不算頂級也應該能到中等以上的水平。”
東西的確不錯,可羅伯特身上不過幾十英鎊。他找到休.莫斯,表示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瑪瑙鼻煙壺,但是錢不夠,希望能夠分期付款。羅伯特的直率讓休.莫斯有些感動,他同意了這個年輕人的請求。古董這事兒,但凡沾染上,就會欲罷不能。羅伯特自從買下這個鼻煙壺后,便成為古董店里常去的看客。在休.莫斯那里,第一個鼻煙壺的分期還沒有付清,又買下了第二個、第三個鼻煙壺……
休.莫斯的家族從1910年開始經營古董至今,已是三代人了。休.莫斯這一代專注經營亞洲藝術,其重點是中國的鼻煙壺及文房。70年代初期,休.莫斯的公司要擴大規模,需要招人,于是他給羅伯特.霍爾打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加盟。“當時休.莫斯說,他對我印象深刻,因為很少會有年輕人對古董有興趣。”于是,羅伯特在22歲這一年成為休.莫斯公司一員。
然而很不巧的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休.莫斯的財務狀況也隨著這場危機發生了問題,1976年將生意轉移到香港,羅伯特.霍爾一同前往。令羅伯特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住在香港銅鑼灣的怡東酒店,房間很小,常會有客人過來看東西、談生意,很是不方便,于是酒店特別為他們將兩間房打通,成為一個大套間。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羅伯特和休.莫斯在香港待了大約7個多月,之后他獨自去巴西闖蕩。“在巴西我什么都做,瓷器、家具、雜項。當時的巴西跟今天的中國很像,客人買完了東西不付錢,一拖就是一年時間,這讓我在財務上的壓力越來越重,加之東西進出口都很難,最后以失敗告終。”
回到倫敦自然是最穩妥的,畢竟是大本營,一切是由這兒開始的。羅伯特開了一家小古董店,大部分是鼻煙壺,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古董,如壽山石、漆器、銅器。在當時鼻煙壺相對其他古董還是很便宜的,羅伯特大量買進,因此到現在還保有大量的存貨。隨著文房市場的價格走高,鼻煙壺在近5年時間里價格飆升。一段時間后,羅伯特發現鼻煙壺銷售得最快,客人主要來自歐洲及美國。羅伯特告訴我,在歐洲,大家對中國的鼻煙壺一直都比較喜歡,買鼻煙壺在當時是一種很潮流的事。各家拍賣公司,在每周的大小拍賣中都有鼻煙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國清代的皇帝都有一套自己用的鼻煙壺,所以認為這種東西很有價值。
不過,東西方對鼻煙壺的審美選擇是不同的。西方人偏愛收藏造型簡單的料器、瑪瑙、內畫鼻煙壺。料器色澤豐富艷麗,可單色,可套色,瑪瑙取其天然之紋理,內畫技藝非凡。三者中,料器所占比例最大。康熙時期的刑部尚書王士禎1702年撰寫的《香祖筆記》中,有一段話是所有專業鼻煙壺收藏家都知道的:“近日京師又有制為鼻煙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牙為匙,就鼻嗅之,還納于瓶。皆內府制造,民間抑或仿而為之,終不及。”
羅伯特說:“這是已知最早的鼻煙壺記載,并證實了玻璃自鼻煙進入中國后就用于制作鼻煙壺。上面的引述明顯說明,具有炫目色彩的玻璃從一開始就是標準的盛器。中國人在整個鼻煙壺的發展過程中都被玻璃的魅力所吸引,不論是在宮廷還是在市井鄉里。”1827年發明出玻璃壓印機器,開始了大規模生產廉價玻璃器具。玻璃的藝術圖案,傳統做法是在吹或鑄玻璃的時候由工匠刻作。到1920年發明了可以在模具上加上雕刻的辦法,亦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玻璃。于是,1930年后,玻璃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對于極為看重材質的中國人來說,料器的鼻煙壺顯然不在他們收藏的觀念之內。
內畫鼻煙壺亦然,它所采用的材料為水晶或瑪瑙或玻璃。在西方收藏家眼中,這已不是為了攜帶鼻煙所用的使用器,它們被認為是獨立的個體,有別于那些功用性的鼻煙壺。最早記錄的內畫鼻煙壺出現于19世紀初期,是廣州嶺南派系甘烜文的作品。內畫鼻煙壺的大規模生產則是以1870年底由周樂元創立的北京派系開始的。另一位著名的藝術家是丁二仲,其內畫筆觸精細微妙,但產量極少。京城還有一位內畫高手葉仲三,從1893年開始師從周樂元,他與周樂元、馬少宣被視為內畫鼻煙壺的三大畫匠。葉仲三的三個兒子將這一傳統工藝延續到1945年,創作出不少杰作,其中的一個兒子葉菶祺于1950年底創辦了一所內畫學校,時至今日仍在繼續授課。
羅伯特.霍爾發現中國人對翡翠、玉石及宮廷制造的鼻煙壺尤為鐘愛。“在拍賣中,常會看到中國客人為了一件畫琺瑯的鼻煙壺爭得厲害,或是為了一件有年款的瓷質鼻煙壺將價格舉得很高。很多西方收藏家不理解中國藏家的收藏本質是什么。”其實羅伯特有點懷疑,真正頂級的畫琺瑯鼻煙壺(包括銅胎、料胎、瓷胎)是否真在中國藏家手里,他認為,按比例來說,中國人關注鼻煙壺是近幾年開始的,買的量并不是很多,很多重要的收藏還是在歐美。
羅伯特.霍爾經營鼻煙壺有35年時間了。從10年前開始,已經有老收藏家完成了一輪收藏,開始釋出自己的藏品,羅伯特買下后,發現再次購買的依然是西方客人。中國的客人似乎更愿意在拍賣中拋頭露面,享受競價、被眾人矚目的過程。羅伯特在每次的博覽會上并不會擺出特別重要的鼻煙壺,他說,最好的東西一定先要留給自己的老客人,不僅是一種情感的維系,也是生意的立足之本。
當然,在羅伯特.霍爾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他的興趣是中國20世紀的近代書畫。
羅伯特.霍爾古董公司鼻煙壺珍賞
19世紀 涅白地套紅田園風光鼻煙壺
高5.8厘米
來源:法國私人收藏
揚州流派。瓶身套紅,并精雕出田園美景,鴨子嬉戲,花繁葉茂。瓶身背面則雕有魚兒、水草。
19世紀 涅白地套淡藍鼻煙壺
高6.7厘米
來源:Biro Collection
揚州李均亭流派。套藍部分清新可人。攜鋤之人與農田耕作,蝙蝠、如意、靈芝寓意吉祥。背面雕有小鳥銜枝筑巢,鴨子于蘆葦中暢游。
18世紀 料胎畫琺瑯蟋蟀圖鼻煙壺
高6厘米 底款:古月軒
來源:Lord Sandberg及夫人,英國
鼻煙壺上繪制蟋蟀圖案是19世紀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但多見于瓷質煙壺上,在料胎上繪蟋蟀的卻不多見。此鼻煙壺上之蟋蟀栩栩如生。
19世紀末期 珊瑚雕花卉圖鼻煙壺
高5.6厘米
來源:法國私人收藏
此煙壺以珊瑚整料制成,色澤鮮艷,色調分布均勻協調,生長紋清晰可見。側面雕獅子滾繡球,正面雕花卉紋圖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