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煙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鼻煙壺和水煙壺,卻很少有人會聯想到旱煙壺。而鄔久益惟獨鐘情于旱煙壺。
旱煙壺是旱煙袋下用繩子系墜著裝煙絲用的深腹、廣口、有蓋的小玩藝兒,又稱旱煙盒、旱煙鐵罐、旱煙囊、旱煙鼻子、旱煙疙瘩等等。
煙自明朝中期由西方航海水手從海上傳入我國。
據清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記載:“淡芭菰,燒吸,能醉人,原產灣地,明季漳人取種回,今名為煙,達天下矣。”而旱煙壺亦隨著旱煙的廣泛流傳而普及全國各地,迄今約五百年矣。
明末清初人沈赤然在《寒夜叢談》中描述明末人們吸食旱煙的情景時說:“……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 此腰一囊即腰間懸掛著旱煙壺。
最初旱煙絲都用未加雕飾的簡陋粗糙的竹筒、布皮袋等器物盛之。之后才有藝人匠師、名人刻家等將民間傳說、吉祥圖符、詩文詞賦、獸鳥蟲魚等圖文以雕、剔、鏟、刻、鏤、嵌、漆、范等手法精心雕琢于旱煙壺上。
鄔久益收藏的500余只旱煙壺有竹、木、牙、角、骨、銀、銅、鐵、錫、柚皮、葫蘆、琺瑯、珊瑚、鑲螺鈿等數十種材質,有方、圓、柱、菱、瓜果、人物等各種造型。
每每閑暇時,取數只旱煙壺把玩,總會情不自禁傾瀉出情綿綿、意切切、癡醉醉、癲狂狂、其樂融融、愛不釋手之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