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巴掌大小的鼻煙壺,卻被繪以了人物、山水、花鳥以及書法等多種藝術題材,其典雅的格調、精妙的筆觸、清新的色彩令人為之驚嘆,真乃“方寸之間,別有洞天。”
作為中國內畫藝術的典型載體,鼻煙壺以其小巧玲瓏的造型、精美絕倫的工藝,以及高超細膩的畫工,被譽為“鬼斧神工”的藝術,藏家更是對它青睞有加。
而作為從我市懷來縣走出去的一位內畫家,王彪以他點墨成畫的精湛技藝,在有名的“中國內畫藝術之鄉”——衡水,踏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
絕!
反面作畫正面成像
時年35歲的王彪是位職業畫師,十多年前,他便移居內畫盛行的藝術之鄉——衡水。他能工善寫,主要以畫鼻煙壺見長,畫風追求清新淡雅、書畫并茂。
據王彪介紹,資料記載中的內畫,源于乾隆時期盛于現代。清代時期,吸食鼻煙之風傳入中國,并迅速在上層社會流行。盛儲鼻煙的煙壺便成為達官貴人隨身必備和把玩之物,對煙壺藝術裝飾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內畫煙壺工藝應運而生。
所謂的內畫,就是在半透明的容器內壁書畫,在藝術標準上,與外畫相同,講究氣韻、筆法、章法等。但技法上卻與外畫大相徑庭,畫法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以玻璃、水晶、琥珀等為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反面作畫正面成像,方寸間表現大千世界。
鼻煙壺本是舶來品,明末清初由歐洲流傳至我國,接了中華文化地氣的鼻煙壺很快被東方化,從材質到工藝再到繪畫,方方面面都進步神速。內畫鼻煙壺更是在藝人手中化平凡為神奇。
雖業精于勤內畫十余載,但王彪仍謙虛地笑稱:自己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藝人,時至今日能有將內畫鼻煙壺由平凡化為神奇之技,全憑的是夜以繼日的勤奮,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才有了如今作畫的泰然處之和游刃有余。
美!
妻子親自傳技授藝
王彪之所以能夠內畫鼻煙壺,能夠打入衡水內畫圈,主要得益于妻子的引領,是妻子手把手的授藝,他才邁入了內畫藝術之門,
起初學習內畫并不容易,它和紙上繪畫不同,鼻煙壺空間狹小、局限性強,當手指輕執細小的勾筆,伸入到小如香煙粗的壺口內,練習橫線、豎線、圓圈等基本功時,手抖得異常厲害,幾天下來也畫不成個樣子。感到懊喪的他,便有了打退堂鼓的念頭。在妻子的鼓勵下,也為了生計,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畫內畫時,由于壺面很小,畫畫兒時大氣都不敢出,憋著氣畫,這是一項絕對寂寞的工作。要在掌心大小的鼻煙壺上描繪出世間萬物、人生百態,需要心靜如水,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
經過數日漫長的學習,他畫得多少有點模樣了,也可以“出徒”給人畫作品了,雖然給價不高,但他心里卻也美滋滋的,畢竟付出有了收獲!
驚!
方寸之間 點墨成畫
王彪的內畫鼻煙壺,一般都在十多厘米以下,畫作題材以他鐘愛的傳統水墨畫居多。
“一件內畫作品的優劣主要是從創意是否高雅,氣韻是否生動,用筆是否老練,形象是否傳神,設色是否協調,布局是否合理,落款是否精練,壺坯做工是否精致等多方面進行考量。”
就繪畫而言,為了使透明的鼻煙壺內壁著色牢固,觀看時兩面畫案互不干擾,內畫之前必須要對內壁做磨砂處理,這時,細如針尖的勾筆伸到壺內看不清筆鋒,幾乎處于盲畫。而要畫出一件精美絕倫的鼻煙壺,一要有千錘百煉的功夫,二要靠望風撲影的判斷力,才能精確地畫出所要求的藝術效果。
著色時,勾在晶體的線條不像在紙絹上那樣牢靠,稍有不慎,濕潤的顏色就會使線條蹭壞,這樣線描的流暢就會被破壞,從而影響藝術的完美。所以,內畫在著色時,恰當的控制色的濃度,以及運用力度的準確性也是難于外畫的。
相較與圖案型的繪畫題材,書法是王彪難以割舍的最愛。
自從搞上內畫后,喜愛書法的王彪,用于習字的時間明顯少了很多。內畫是以畫為主,書法一般沒有基礎是很難在鼻煙壺內完成的。畫易字難,要在幾厘米的空間內寫上數百上千字,小到毫米,更非易事,而王彪卻寫得游刃有余。
內畫鼻煙壺十余載,王彪的作品已不計其數。在他看來,一件上好的內畫鼻煙壺,無不隱含著他豐富的情感和思想,有了這種內涵,內畫才有了意蘊美,才堪稱是一種藝術,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內畫鼻煙壺的誕生
大約嘉慶年間,鼻煙壺在中國做得越來越講究,開始用各種珍貴的材質制成各式各樣的鼻煙壺,同時,也有了內畫鼻煙壺。當時乾隆皇帝很喜歡,經常會把一些鼻煙和精美的鼻煙壺賞賜給王公大臣,后來,鼻煙壺和鼻煙漸漸流傳到民間。
關于內畫鼻煙壺發明的說法很多,其中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據說,鼻煙壺內畫是一個和尚發明的。在嘉慶年間,一個外地的官吏進京辦事,因為事情辦得不順利,耽誤了幾天,就寄宿在一個廟里面。他有吸鼻煙的愛好,可帶的錢不夠,鼻煙用完了,他想念鼻煙的味道,只好用煙勺去刮殘留在鼻煙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劃出了很多的痕跡,這一舉動被旁邊的一個和尚看到,感覺那官吏在鼻煙壺里刮出的痕跡很像畫兒,回去以后,他試著用一根竹簽蘸上墨在空的鼻煙壺里勾畫,無意中形成了近代內畫鼻煙壺的雛形。內畫鼻煙壺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