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在清朝初期傳入中國,并在游牧的蒙古民族中流行起來。蒙古人相信鼻煙可以防病和祛除頑疾,上等的鼻煙壺則能為主人帶來好運。在蒙古族如有客來,從長者開始,年少者依次與客人遞換鼻煙壺。年少者需欠身雙手遞上鼻煙壺,同時接過長者的鼻煙壺,取出少量吸聞后,再雙手返還并拿回自己的鼻煙壺。在吸聞鼻煙時,大家互致問候和敬意。當客人與主人談論悲傷的事情時,互換鼻煙壺時則不打開鼻煙壺蓋,用大拇指扶著鼻煙壺蓋遞出,以示客套。蒙古人視煙壺為高貴之物,忌諱把鼻煙壺放到地上或者踩踏。
蒙古族的瓷鼻煙壺有著獨特的裝飾手法,雖然這些煙壺也是景德鎮的制品,但造型、紋飾、題材都與“京壺”有明顯的區別,總結起來共有六類特征:
壺形粗壯如炮竹,脖頸T紋繞一周。冰梅多飾于肩部,戲曲故事題材廣。周身通景細繁縟,底足款識落花押。
?
蒙古鼻煙壺
由于蒙古壺的形狀多為筒形,故此又稱“炮竹壺”。蒙古壺的頸部以正“T”字紋連接裝飾,肩部的“冰梅紋”也是常用的傳統裝飾手法,壺身通景繪畫密不透風,題材有歷史典故,漢族戲曲或是刀馬人物。制作精細的蒙古壺多為嘉慶時期的作品,專屬王爺和官吏使用,等級分明,而“粗路份”的蒙壺則是平民百姓的專利。清中期(嘉、道時期)的蒙古壺常有磨口或是磨足的跡象,這實際是與蒙古人的一個小動作有關,他們閑來無事,經常拿煙壺在桌上磨來磨去,而且壺蓋又多鑲銅,所以容易把口沿的釉磨掉,這也是蒙古族風俗的一種特征表現。
?
蒙古鼻煙壺底足
由于蒙古民族地處偏遠,加之海內外藏家所藏的瓷煙壺又大多為“京壺”,因此古玩業內對“京壺”與“蒙壺”不分的情況時有發生。以前的學術界對此很少涉獵,至今關于蒙古瓷煙壺的專項研究仍是空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