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十八世紀,我國蒙古族、藏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同胞過的大多是一種游牧或漁獵生活,他們需要在馬背上、野外、帳篷里度過很多時光。所以,吸鼻煙對他們來說有諸多好處:其一,他們常與柴草接觸,吸鼻煙可避免煙火;其二,鼻煙不易散落,攜帶較為方便。于是,鼻煙和鼻煙壺便成了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物品。蒙古族、藏族同胞對鼻煙壺尤其偏愛。
?
(清)玉帶瑪瑙鼻煙壺
?
(清)霏雪地套紅博古螭虎圖鼻煙壺
蒙古族在19世紀就有了吸聞鼻煙的習俗,而且以鼻煙壺敬上鼻煙已成為他們接待賓客的一種禮節。19世紀研究蒙古族生活和文化的著名學者、英國倫敦教會的傳教士吉爾摩爾,對蒙古族人民以吸聞鼻煙來表達友誼和尊敬的這一風俗習慣觀察得尤為細致。他在自己的專著《在蒙古族中間》里記述說:“每位來到帳篷里拜訪主人的賓客都必須帶著鞭子或柴枝,這是為了驅趕主人家兇惡的獵犬。在進入帳篷后,主人一般邀請賓客坐在帳篷中央火爐的左面……主人雙手供出鼻煙壺,賓客用雙手(或右手)接過鼻煙壺,將壺塞掀開少許,小心而尊敬地用鼻子吸聞。吸聞后,再把壺塞關緊,然后用雙手緩慢地歸還給主人。在吸聞鼻煙時,大家互致問候和敬意。”
蒙古族同胞不分男女,大都隨身攜帶鼻煙壺。他們使用的鼻煙壺也很講究,有各色瑪瑙的、翡翠的、白玉的、木的,也有瓷的、石的。鼻煙壺上或雕有花紋,或繪有圖畫,或鑲嵌白銀、松石、珊瑚等。其中檀香木鼻煙壺非常名貴,上面雕刻的花紋也更細致、精美。
同漢族人一樣,一些游牧民族同胞也把他們使用的鼻煙壺作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十九、二十世紀,人們在內蒙古、西藏地區經常能見到極為珍貴、考究的鼻煙壺。比如,在內蒙古地區有一種名為“腰橫玉帶”的瑪瑙鼻煙壺,壺上一般有一至三條彩帶。據說當年有一條彩帶的鼻煙壺須用三至五匹馬的價格才能買到,兩三條的就更為昂貴了。在西藏地區有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畫有獅子、勾蓮的“藏料”鼻煙壺,也是十分難得的珍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