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是用手指拈取、捏取煙粉或將煙粉倒在手心或手背上,送入鼻孔吸食。專門盛放煙粉的小容器叫做鼻煙壺。吸食鼻煙的風氣自清朝開始盛行,之后逐漸衰退。今天,只有藏族和蒙古族還保留著這一風俗。
提起鼻煙,可能大部分人影影綽綽都能從記憶中找尋到似曾相識的蛛絲馬跡,可是現實中,真正知道鼻煙,抽過鼻煙,了解鼻煙的人,那卻是鳳毛麟角了。我也是屬于對鼻煙不甚了解的大多數,想起鼻煙兒,腦子里老是和鼻煙壺聯系到一起,然后不免又受到電視劇的影響,聯想到清朝的紈绔子弟,或者古董之類的精致。認認真真地在腦子里面搜刮了半天,想找找自己第一次聽說鼻煙是什么時候,想來想去,還真難找到開始。我猜想大概來自于《紅樓夢》第五十二回:“寶玉命麝月,取鼻煙來,給他聞些,痛打幾個噴嚏,就通快了。”從這段字的描述,我猜想大概鼻煙是有治病的功效,而噴嚏是暢快淋漓的表現。又或者是來自于很多年前一部挺火的電視劇——《大宅門》,頑皮的七少爺白景琦捉弄自己的教書先生,就是把臭豆腐湯灌進老師的鼻煙里,讓老師狠狠地品嘗了一番別有滋味的鼻煙,想必先生是一生再難忘的了。這些關于鼻煙的印象,都不甚明了,更不專業,于是我想,很有必要去看看到底鼻煙是怎么回事。
鼻煙和我們現代人吸的卷煙有挺大的不同,因為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冰片等名貴藥材,或者玫瑰等香草類植物,經過精細加工,并在密封蠟丸中陳化后,數年乃至數十年后才成為人們吸的鼻煙。鼻煙的顏色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氣味醇厚、辛辣,顧名思義,以鼻子吸食。鼻煙的藥用價值很大,可以明目、活血、提神、醒腦,能使鼻腔通氣,對鼻炎也有很好的效果。聞鼻煙是喚其芬芳之氣,借以醒腦提神,驅穢避疫。它有驅寒冷、治頭痛、開鼻塞、明目、活血等藥物作用。因為聞鼻煙可起到輕度的麻醉作用,以緩解神經緊張的壓力,使疲勞的身軀得到暫時的休息和松弛。
鼻煙同卷煙作用基本一樣,不但能解煙癮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勞。除此以外鼻煙還具有清腦明目、降低血壓、預防腦炎等作用。鼻煙不像吸其它煙那樣刺激肺和氣管。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凡用鼻煙的人咳嗽哮喘甚少,沒有得腦炎的。一番調查,一番搜索,我還真就開始對鼻煙產生了興趣。中國不是鼻煙的原產地,所以那些穿越的姑娘們要特別注意了,穿到明代之前的中國,千萬別告訴人家你看見有人吸鼻煙了,那絕不能夠,因為在1503年,西班牙修道士帕尼隨著哥倫布大哥第二次美洲探險的時候,才發現原住民印第安人有著奇特的習俗——吸鼻煙,所以鼻煙在17世紀的歐洲才逐漸開始盛行起來。至于傳到中國,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聽起來這四百多年真不算長,也不能算很短,怪就怪泱泱中華歷史悠久,四百年,實在不好意思說是源遠流長。雖然時間不算特別長,但是傳入之后,鼻煙卻一躍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只因為皇帝喜歡賞賜鼻煙以及鼻煙壺給大臣,所以鼻煙僅在上層社會流傳,價格也非常昂貴。鼻煙輸入中國,大概在康熙時,《熙朝定案》謂“康熙二十三年,圣駕南巡,汪儒望畢,進獻方物,上命留西蠟,賜青佇白金”,按西蠟,即鼻煙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雖惡煙草,然于進貢方物中,得留鼻煙,足示其珍愛之意,此時宮廷皇族,蓋已盛用鼻煙,觀汪灝《隨鑾紀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賜鼻煙一玻璃瓶”,竟將鼻煙作寵賜之物。
至雍正年間,使用鼻煙之風氣更甚,進貢者以是為貴,賞賜者以是為恩。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伯納第爾進貢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煙壺、咖什倫鼻煙罐、素鼻煙壺、瑪瑙鼻煙壺及鼻煙,居六十種之多。直到清朝道光年間五口通商后,鼻煙的價格變得比較低廉,才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可是到了清朝末年,鼻煙的地位被旱煙和水煙取代,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2011年8月19日,由北京市商務委等舉辦的中國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由植物和中草藥制成的天津百年老店益德成鼻煙,在展會上亮相。
【鼻煙的來源】為茄科植物煙草的葉,和入其他藥材后制成的粉末。
【鼻煙的制法】《廣大新書》:“造鼻煙法:香白芷二分,北細辛八分,焙干,豬牙皂角二分,焙干,研薄荷二分,冰片三厘,干煙絲為君。干(煙)絲一錢,必配福煙六、七分許。上藥各為細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者佳。”
【鼻煙的功用主治】《綱目拾遺》:“通關竅,治驚風,明目,定頭痛,辟疫。”“能追風發汗。”
【鼻煙的用法與用量】外用:搐鼻。 到了現在,已經沒人吸鼻煙了,在商店更是不可能看到這種商品,真不知道是因為沒人吸了所以沒人賣,還是因為沒人生產沒人賣,而人們才沒有機會吸了。到如今,我國只有西藏、內蒙地區的同胞還保有吸鼻煙的傳統,可是本地生產的鼻煙卻已近絕跡。雖然鼻煙在我國已經退出了主流市場,但是在鄰國蒙古,鼻煙卻作為一種文化被保留了下來。鼻煙傳入中國之時,就在游牧的蒙古民族中流行了起來,到如今,鼻煙依然是蒙古人民生活中的主角。蒙古國人的鼻煙壺種類繁多,并成為一種裝飾品。他們尊崇鳳凰石、瑪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鼻煙壺,其中鳳凰石、珊瑚、玉石制成的鼻煙壺都極為貴重。據報道,蒙古國議員、著名摔跤運動員巴特額爾登就佩帶了一個白玉鼻煙壺。敬獻鼻煙是蒙古游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敬鼻煙壺一般是相互交換。當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時,行人或主人會掏出鼻煙壺敬遞給對方,或者互相交換鼻煙壺表示尊重。如有客來,從長者開始,年少者依次與客人遞換鼻煙壺。年少者需欠身雙手遞上鼻煙壺,同時接過長者的鼻煙壺,取出少量吸聞后,再雙手返還并拿回自己的鼻煙壺。在吸聞鼻煙時,大家互致問候和敬意。可見,鼻煙可以表達一種長幼有序的禮節。
雖然鼻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傳入的不算早,推出的卻不算晚。可是作為中國煙草文化的一部分,鼻煙和鼻煙壺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茶余飯后玩味談論的素材。雖然鼻煙已經遠去,可是煙草帶來的那股清香和享受卻沒有散去,如今的華夏大地,依然有煙草的香味在升騰,飛舞,隨著老百姓紅紅火火的日子,越來越香,越來越有滋有味。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