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品,從其誕生以來,藏家就對其青睞有加。它是一種可以小中見大,并能夠巧妙地將繪畫、雕刻、鑲嵌、書法等技法展現于方寸之間的藝術,被稱為“掌中珍玩”。它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的心儀之物。1994年國內第一個鼻煙壺拍賣專場舉辦,鼻煙壺自此在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嶄露頭角,其市場價位以50%-70%的幅度一路攀升,鼻煙壺已經逐漸成為收藏市場中的新寵。
鼻煙壺并非誕生于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卻成為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結晶,是我國古代藝術品中成長最晚的一門,在中國被發揚光大,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壺”。自明萬歷年間由歐洲傳入中國后,鼻煙先在宮廷、王府中得到應用,到清代已在社會廣泛流行,用來盛放鼻煙的鼻煙壺也成為人們顯示身份和饋贈親友的時髦物品。
中國自制鼻煙壺于清初,不僅內府制造貯鼻煙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間也大量制造,只是稱之為“瓶”而非“壺”。在康熙末年,鼻煙瓶才改稱為鼻煙壺。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諸代,工藝技法變化無窮,各色精品美不勝收。清朝末年,旱煙、水煙、紙煙逐漸代替了鼻煙,它最終被社會淘汰,但鼻煙壺則作為精美的藝術品,繼續為人們研究、收藏、玩賞。
收藏鼻煙壺是賞心悅目的事,目前沒有一種工藝品能像鼻煙壺一樣涉及面如此之廣。鼻煙壺“身高”僅五六厘米,卻濃縮了中國大部分的傳統工藝。在材質上,鼻煙壺有料器、玉石、有機物、陶瓷、金屬、內畫六大類,在制作工藝上集書畫、雕刻、精鑄、鑲嵌、焊接、燒結、鍛造、點藍、琺瑯、黏合、模壓等各種技術于一體,各種因材而宜的造型同樣讓人目不暇接。因此,只要有了愛好鼻煙壺的經歷,藏者會掌握各種材質、繪畫、工藝美術的制作方法和特點,所以人們將鼻煙壺稱為“集中國藝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在鼻煙壺的工藝發展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內畫壺,這種內畫壺出現在道光年間,所謂“內畫”,是在壺內作畫,藝人用小竹簽彎成鉤,或在竹簽上綁上狼豪,伸到壺內,再經過磨砂的內壁作畫。這種畫在方寸之間,能畫出萬里山河和各種人物、花鳥、草蟲、書法等,使國畫技法在壺上得以充分發揮,以至于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自清乾隆嘉慶時期,內畫鼻煙壺出現,由于它結合了鼻煙壺獨特的造型藝術和中國書畫藝術,加之高難度的內畫技法,所以一出現立即受到人們的青睞,發展至今形成了京、冀、魯、粵四大內畫流派。
鼻煙壺小巧玲瓏、便于攜帶、容易保存,這些都是它的優點,家中儲存也不占很大的空間,遇有兵荒馬亂可以隨身帶走。閑暇取出一兩件鼻煙壺把玩,經過手長期摩娑,即變得油潤可愛、光鑒照人,既將鼻煙壺的品相玩好,又活動了手的筋骨,有利身心,兩全其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