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侃起煙壺,人們就會十分自然地想到鼻煙壺、水煙壺和大煙壺,而很少有人聯想到旱煙壺。旱煙壺(又稱旱煙盒、旱煙囊等)其名不見經傳,辭海、詞典中找不到它的詞目,現今各古玩指南和收藏詞典內未見其蹤影,亦不曾有藏家對其著書立說過。
旱煙壺是啥玩藝兒?它是一種用來貯存煙絲的深腹、大口、有蓋,以繩串懸于旱煙管下或腰間的小玩藝。旱煙壺最早起源于何時未見有詳細記載,想必從明朝中期民間有了吸食旱煙這一風習起亦就產生了儲放旱煙絲的旱煙壺。到明末旱煙壺的使用懸掛已遍及全國。據明末清初人士沈赤然在《寒夜叢談》中記述晚明吸煙情景時說:“煙草產自閩中,……末年遂遍地種矣。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這“腰一囊”即旱煙壺、旱煙囊也。可見旱煙壺在我國朝野上至內廷貴戚、達官儒士,下至市井鄉野的平頭百姓中流傳使用、續延至今已整整400余年。而其中一部分旱煙壺經藝匠、名人雅士的傾盡雕鏤琢刻,又成了賞用兩兼的藝術品,內中有幸傳承下來的,亦就成為今人尋覓的收藏之物。
然而縱觀現今古玩市場和文物商店等,不難發現旱煙壺的存世量遠遠不如鼻煙壺和水煙壺多,可謂鳳毛麟角。細細推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三條。
其一: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北方多布皮縫制的煙包袋。南方雖多竹大角材質,但民間仍有“十個煙壺九成布”的諺語。而那一成用竹木角制的旱煙壺中,又極大多數是毫無雕刻技藝的煙民自制自用并無觀賞價值的空心竹木角疙瘩。剩下不足百分之一由藝匠、文人刻家等雕制的旱煙壺歷經數百年的滄桑變遷,長年累月的使用碰擊,以及煙熏火燎的折騰。且南方氣候潮濕,竹木角又易遭蟲蛀、腐損、裂變、風化,不易傳世保存。由此,可想而知有觀賞價值的傳世旱煙壺其數量自然銳減。
其二:從明崇禎至清乾嘉幾乎所有皇帝,以及清后期的太平天國政權雖出于不同的目的,但都下旨嚴禁吸食旱煙(因水煙壺始于清中期)和種植煙草。其中尤以崇禎和太平天國的禁煙懲罰最為嚴酷。明末進士楊士聰在《玉堂薈記》中載:“已卯(崇禎十二年),上傳諭禁之,犯者論死。庚辰,有會試舉人,未知其已禁也。有仆人帶以入京,潛出鬻之,遂為邏者所獲,越日仆人死西市矣。”而太平天國的《天條書》中明令:“凡吹洋煙(鴉片)者斬首不留;凡吃黃煙(旱、水煙)者,初犯責打一百,枷一個禮拜;再犯責打一千,枷三個禮拜;三犯者斬首不留。”滿清政權在尚未入關前,清太宗就已在關外“下令大禁”,凡栽種、吃、賣煙草者與賊盜同罪。康、雍、乾三帝雖都喜好鼻煙壺,并對之大加扶植,但從煙草與糧奪田,無益國計民生的高度考慮,對吸食人數最多,傳播范圍最廣的旱煙,均“傳旨禁天下吃煙”。因此旱煙具,其中包括一大批用竹木牙角雕刻精湛的明清旱煙壺在二百多年中屢遭收繳、銷毀,那劫后余生的精品旱煙壺已是寥若辰星矣。
其三:清末外國卷煙的大量流入和民國初民族卷煙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沖擊了旱煙的市場。至民國中后期旱煙漸漸退出了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我國內地農村及山區農民吸食旱煙還比較普遍,也有一些精美的傳世旱煙壺混雜在其間使用。但由于當時人們并無很強的價值意識,還在使用的東西通常難以引起人們對它的重視和呵護。始料不及的是中國農村的改革發展異常迅猛,猶如一夜春風到,在八十年代的十年中卷煙在內地農村及山區迅速取代了旱煙。隨著富裕起來的山鄉,農居亦平均翻造了一至二次。旱煙壺這并不起眼又從未受人正視過的小不點兒,亦隨著農家多次喬遷之喜而被當作革除的舊符掃地出門,拋棄于垃圾堆中或角落里煙滅。待到收藏者和古玩商開始把目光瞄向它們時,其已在農家瓦房和水泥建筑中消失得蹤影寥寥。
旱煙壺盛行的明清時代正值我國竹木牙角雕刻藝術進入鼎盛期,也是我國古代民俗文化、民間傳說和曲藝說雜的繁榮昌盛和登峰造極之時。故而在這此不足三寸乾坤卻又千姿百態的旱煙壺上無不蘊含和傳承著我國古代民間文化與藝術的遺脈。隨著上世紀末旱煙具逐漸退出中國貧困山區這最后一小片領地,可以樂觀地預見旱煙壺將繼鼻煙壺、水煙壺和大煙壺之后,成為被藏界熱烈追捧和青睞的又一類煙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