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鎏金器和琺瑯彩器,皆制作復雜;要二者集于一體,更難上加難,不易臻完美。
我國鎏金工藝,前身應為周代“鋈錫”,乃屬火烤鍍金法。戰(zhàn)國迄兩漢,技術精進。銅鎏金佛像,北魏開始盛行,唐代更用較珍貴之銀胎鎏金,尤以御用日常器皿瑰麗奪目。
琺瑯器方面,約于十四世紀,西方銅胎掐絲琺瑯技術傳入我國;畫琺(金屬胎)和內填琺瑯等也開始流行,從元代仿造階段,至明代成熟,能把中國固有形制與紋飾融入西方技巧;其后更衍生成國際知名之景泰藍。
清初康熙皇帝十分喜愛銅胎和銀胎琺瑯器,乃因當初得到從西歐帶來之法國黑摩日琺瑯器,愛不釋手。后來,亦愛上吸收了銅胎琺瑯彩器技法之瓷胎畫琺瑯,更銳意發(fā)展。?
清代中期,流行鼻煙,除了國內自制各式各樣不同物料種類鼻煙壺外,也有少量法國等地流入之精致獨特鼻煙盒。乾隆時已興繪西洋人物之畫琺瑯鼻煙盒和小壺。
上圖是法國路易十五型扁圓鼻煙盒,銀胎鎏金,燒透滑瑩潤紅琺瑯,華美珍貴;為名家穆地亞(M.N.MOUTIER)于1762年至1763年間制成,技藝復雜高超,就是如上述集鎏金與琺瑯彩于一身;與那時中國所制者風格迥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