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商人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隨后傳入民間。中國人發明了多姿多彩的鼻煙壺,將它從一個帶有西方化元素的器皿轉變為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鼻煙壺。雖然現代人基本不用鼻煙,但是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的藝術品流傳下來,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清代鼻煙壺的制作,首先是從宮廷造辦處開始,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鼻煙壺的雅好和推崇,并將御制的鼻煙壺賜給內臣外官,鼻煙壺的制作,由宮廷發展至民間。地方官員為討皇帝歡心,也將民間作坊制作精美的鼻煙壺貢入宮廷。清代鼻煙壺的制作呈現出官民并舉的局面。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2000余件鼻煙壺,大部分是皇宮的遺留物。根據實物和文獻記載,鼻煙壺應當是清康熙時始創的。相比于康熙,雍正對畫琺瑯鼻煙壺的制造更為積極,造辦處活計檔中有他親自審定造型圖案、欽定制作黑地白梅花和紅地白梅花鼻煙壺的記載。為把鼻煙壺做得更好,他不惜重金酬賞,如雍正八年三月,新制的畫琺瑯飛鳴食宿雁鼻煙壺,雍正帝就愛不釋手,一次賞銀就達130兩之多。據介紹,雍正時期的鼻煙壺,造型上設計出了葫蘆式、荷包式等不少新款式,色彩也更富有變化。據說,雍正喜歡黑色,所以常用黑釉作地,或以黑線勾勒,款式也多用黑釉書寫,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而乾隆年間則將玻璃生產工藝達到了高峰,新燒成的金星料,仿翠、仿瑪瑙、仿玉玻璃等都幾乎可以亂真。此外,乾隆時期還大大發展了玻璃胎琺瑯彩這種復合工藝,將琺瑯彩釉繪在玻璃上,使鼻煙壺的制作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