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增樓在制作內畫
遠山莽莽,溪水潺潺,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幾厘米見方的小小鼻煙壺內壁里,活脫脫一幅精致的中國山水畫。4月中旬,在河北深州舉行的中國內畫藝術家精品公益拍賣會上,河北工藝美術大師張增樓的這幅內畫《金秋》鼻煙壺拍出了18萬元的高價。然而,此時的張增樓卻沒有特別興奮。在他看來,“內畫”這門中國獨有的藝術正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別讓內畫‘絕活’真成了‘絕’活!”在首屆中國內畫藝術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們的呼吁與張增樓的憂慮不謀而合。
中國人生活藝術化的“活化石”
“煙壺中有一種做法叫作‘內畫’。由畫家在瓶子內部畫上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寫上正草隸篆、詩詞文章。工筆寫意,水墨丹青,透過瓶壁看來,格外精致細膩。”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友梅先生的小說《煙壺》風靡一時,只寥寥數語,便道盡內畫創作之難:“因為鼻煙壺在造型上有定例,瓶口闊者放不進一粒豌豆,窄者只能插一根發簪。一般人用掏耳勺插進瓶內掏煙還難以面面俱到,要想往內壁畫圖談何容易?更何況不論多精多美的圖畫文字,畫時一律要反面落筆,看起來才成正面圖像……”
內畫是中國人創造的藝術,其最初依托的載體鼻煙壺,則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海外舶來。清朝康熙帝曾專門延攬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工匠,在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中國鼻煙壺就因制作精美而“回流”歐美國家,備受收藏者青睞。
現存最早有作者署名的內畫鼻煙壺是清嘉慶年間的作品。相傳,在鼻煙壺中繪制內畫是受煙匙在壺壁的刮痕紋理啟發。不過,這只是坊間流傳的故事而已。專家指出,內畫創作的產生并不簡單,它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意蘊氣度和民間手工藝的精湛技藝,在鼻煙幾乎在生活中絕跡的今天,它堪稱中國人生活藝術化的“活化石”。
有失傳之虞的“仙家游戲之作”
經過200多年的傳承,如今,內畫主要分為京、魯、粵、冀四個流派,并各有所長——京派充滿文人氣息,筆力嚴謹,意境無窮;魯派粗獷豪邁,風格潑辣;粵派色彩濃烈,裝飾性強;冀派氣韻生動,渾雅豐富。
“雖說按地域劃分,內畫有這四大流派,但真正從事創作的,全國不過幾十人,這門藝術真的面臨失傳的危險。”張增樓細數道,“京派十幾位、魯派三十多位,粵派僅一位……”四大流派中,冀派“聲勢”最大——早在2006年,冀派衡水內畫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增樓便師從這項遺產傳承人、衡水內畫創始人王習三先生。目前,在衡水,內畫已經成為一門產業,從業者達四萬人之多,年產值近10億元。“但其中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復制’的低端產品,我也有上百個學生,但其中能達到高水平的也只有一人。可以說,在我們的下一輩人中,能擔起冀派內畫傳人的也越來越少。”
“賞玩那方寸天地內的‘壺里乾坤’時,人們難免產生各種臆想。有人說這東西是躺下來仰面朝天畫的,不然看不清瓶內壁落筆點;一說這是用頭發沾著顏料一點一點勾抹成的,一個壺要畫半年;還有人認為這東西并非人所能為,多半是仙家游戲之作……”鄧友梅先生曾這樣寫道。
“目前市面上有些所謂‘內畫’,是在敞口瓶子,甚至盤子上畫,這就喪失了內畫的神韻。內畫之‘絕’,就‘絕’在它是一門‘帶著鐐銬舞蹈’的藝術——畫作要通過那個小小的壺口完成,是挑戰局限的藝術。”河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魏力群說,“很多人都把內畫視為雕蟲小技。事實上,要成為內畫大師,需要非常高的藝術修養。”
豈是“雕蟲小技”
在張增樓先生的工作室,記者看到了這“仙家游戲之作”的制作過程。一柄細長的釬桿,頭上是呈90度角的狼毫筆頭,深入經過掏膛處理的水晶鼻煙壺中……縱然有30多年的造詣,一勾一畫間,張增樓仍凝神屏氣,不敢有絲毫懈怠。“學習內畫,首先要有很好的素描、速寫、國畫、油畫等美術基礎;此后,要達到一定的內畫水平,至少還需要三年以上每天不斷的練習。這之后,還會遇到一個瓶頸——缺乏藝術天賦和持之以恒的藝術修養,很難企及從‘佳作’到‘神品’的跨越。而要創作出一套系列內畫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
燕山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滕國勝教授表示,“要解決內畫人才匱乏,還是要靠教育。采用目前這種僅僅開設內畫學習班的方式,培養出的大多是低端技術工人。必須從專業培養和高等藝術教育中選擇高水平人才加入到這項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來。”
“但內畫傳承遠不止人才培養一個問題——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內畫藝術長期得不到應有重視,人們談論最多的還僅是技藝而不是藝術,這導致其理論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內畫藝術自身特點評價標準,這些都直接限制了內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滕國勝說。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