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吸煙離不開煙具,煙具融合了當時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形成了獨特的煙具文化。煙具既是體現煙草文化的實物,又是保值增值的收藏品。近年來,瀘州收藏煙具的人群逐漸增加,收藏品種不僅有西式煙具,還有中國的古老煙具。
中西煙具各有千秋
煙具品種豐富、材質廣泛,收藏者如果不能有效給煙具歸類,其收藏就會雜亂無序。給煙具歸類的方法很多,眼下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將其劃分為旱煙具、鼻煙具、水煙具、卷煙具等。各類煙具幾乎都有組合件,基本是三件套至五件套,如煙罐、煙缸、火柴座、盤或托等。
明清時期,煙民使用的煙具主要是旱煙袋(常說的長煙袋鍋)、水煙袋和鼻煙壺。據行家介紹,18世紀,英國的工匠制造出了石楠根煙斗,法國的工匠制造出了海泡石煙斗,煙斗的制作技術達到了高峰,形成英國式、法國式、丹麥式、意大利式等煙斗藝術流派。
煙斗雖是舶來品,卻早已與中國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將煙斗作為隨身之物,注重品位。一些名家煙斗甚至作為侈奢品進入拍賣行拍賣。早在2005年,在上海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支北美墨玉石煙斗起拍價達到3.8萬元。
據瀘州市收藏家協會的王先生介紹,國外收藏跟中國收藏不一樣:“我們講究藏品的傳統價值,比如是不是宮廷的、是不是文人墨客傳承下來的、背后有什么故事等,而歐洲市場對以上這些不是特別看重,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這件藏品是什么著名作坊制作的、是什么年代的。比如,煙斗的收藏,類似于小提琴收藏,講究出身。”王先生告訴記者,許多人喜歡煙斗并不是為了抽煙,而是將其擺放在客廳的展架上,既可欣賞又可把玩。
煙具收藏漸成氣候
在過去,一提到有關煙草的收藏,瀘州的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煙標,但對煙具卻知之甚少。倒不是因為煙具沒有吸引力,而是因為煙具收藏難度高、花費大,收藏起來更具挑戰性,因此玩的人數也較少。近年來,不少藏家開始領悟到,它不僅是一種實用品,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國內收藏煙具漸成氣候。
瀘州收藏人士龍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收藏煙具,現在已收藏煙具近百件,包括各種材質的煙袋、煙斗、煙嘴、煙槍等。龍先生稱,“煙具不僅品種繁多、材質廣泛,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比如彝族人認為煙是傳宗接代的標志。男性的煙桿和吸管上鑲嵌各種圖案,或保墑銀質的精美花紋,女性多以精美的煙荷包為裝飾。瑤族青年中,男女以荷包定情,女方答應求婚了,就贈送男方煙荷包,男方如回贈銀手鐲,這門親事就算成功了。”龍先生還向記者講述了他所知的與煙具有關的民俗文化。他告訴記者,鼻煙壺源于明清的皇家御品,士大夫們常以此相互斗富競美,使其成為財富、藝術和文化的象征;水煙壺材質以銅為主,其紋飾大多為浮雕和透雕,以福祿壽喜、松鶴、如意等吉祥圖案為主;旱煙桿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特點在于簡約,一竹一木打通、挖空,兩端分別接上煙嘴和煙鍋即成吸煙用具。
煙具收藏也重文化
“煙具收藏增值空間較大,不少制作精美的煙斗,每年的增值空間都在20%左右,一些名家煙斗增值空間則更大。”曾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據了解,象牙、珊瑚等煙斗年漲空間可達30%。
瀘州不少收藏者認為,收藏煙具重點是看其材質,譬如是不是名貴材質如黃花梨、紫檀,玉石、象牙等。但業內人士劉先生則認為,收藏煙具首要關注的并不是材質:“我認為材質可以忽略不計,煙斗玩的是什么?我認為玩的就是體會。把玩的豈僅是煙斗,還有一種對生活充分體驗后的平和;或許因此獲得放松、愉悅,更主要的是達到一種文化的境界。煙具是煙的吸食文化。煙具的出現和運用,結合了各種文化和社會現象,形成了它獨特的煙具文化。煙具文化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形成了在與經濟、文化、民俗以及鑒賞等方面不斷變化著的內容,詮釋了煙具五彩斑斕的藝術語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