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農村非常貧窮落后,老百姓連買包火柴的錢也沒有。那年我五歲,記得我們淄博一帶農村,有些老年人點煙生火,很少用火柴,他們都是用火石取火代替。
?????
那時在家里,我時常看到父親和叔叔手握一塊火石用火鐮一打,它就冒出火花,火花碰在軟木柴或秸稈瓤上,火就點燃了。當時我覺得很驚奇,就問父親:“火鐮和火石一碰撞怎么就起火。”父親笑著說:“這就叫石能取火!”他打了一個比方說,我們采石頭時,用鋼釬向石頭上一撞,石頭立刻就冒出火花,它是同一個道理。聽了我覺著很有意思,現在想想也有它的科學道理。老百姓都說,窮有窮的辦法,窮則思變,窮會使人的頭腦更聰明。
???
解放后,農村用火柴的人多起來,生火點燈做飯都用火柴。不過那時候不叫火柴,叫“洋火”,為什么叫“洋火”呢?因為當時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一些物品,如水泥、煤油、自行車等都帶有一個“洋”字,叫洋灰、洋油、洋車,大概是說這些物品都是從外國進口的,所以冠以“洋”字。從這里我們看出那時我們國家經濟落后,不能自給自足。
?????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首先抓經濟建設,自力更生建起了自己的火柴廠。我印象中在濟寧、濟南、益都、青島都建起了火柴廠。火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在沒有電燈、天然氣之前,火柴在一個家庭中用處多多,點燈點火做飯都需要火柴。那時父親和母親去趕集,第一件事總是想著買一包火柴,回來做飯用。
???
五六十年代,火柴走進千家萬戶,一個家庭平均一個月要用兩盒火柴,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吸煙的,那么用得更多。那些生活困難的歲月,糧食缺,生活物品也缺,火柴實行計劃供應,憑票購買。那時我家有五口人,兩個吸煙的,當時按戶發火柴票,每戶十盒,幸虧我在外地工作,有個單獨戶口,即便這樣家中的火柴也不夠用,只好向別人借火柴票。
???
過去的火柴頭五彩繽紛,有各種顏色,像紅、黃、綠、白、灰等,包裝設計也格外美觀大方。那時有很多人喜歡收藏火柴盒,因為在方寸的火柴盒上有不同的圖案,小小火柴盒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
我也收藏了一些。記得小時侯沒什么玩具,也沒什么娛樂,收藏糖紙、火柴皮成為大大小小孩子們的樂趣。有些糖紙嶄新的,記不清楚從何渠道而來,那些五顏六色、各種圖案設計的糖紙被夾在書里,每一頁夾一張。我時常拿出來翻一翻,觀賞把玩。
?????
火柴皮是從用過的火柴盒上小心翼翼地撕下來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的火柴盒基本呈系列化,有的是四張一個系列。那時我為了集全一個系列的火柴皮到處尋找。我將火柴皮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與志同道合的小朋友分享、交流。有時大家還會以物換物,互通有無。
???
斗轉星移,事過境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打火機在我國出現,打火機憑著方便、輕巧、潮流等特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剛出現時,有些青年人感到很時髦,把它作為禮品送人。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找我玩,他知道我吸煙,就送給我一個打火機。那個打火機外殼很漂亮,我一摁,“啪”的一聲就打著了,發出的火花是綠色的,使用很方面。
?????
彈指一揮間,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社會科技有了很大的發展,火柴也在歷史的煙塵中逐漸隱去,但對火柴的記憶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