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認為美國是打火機的誕生之地,實際上,這小玩意兒卻起源于英國。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很多的煙草商店都貼著一張很奇怪的招貼畫,一個士兵叼著煙,一手握槍,另一只手捏著一個會冒火的小東西。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英軍又推出了新式武器,其實,這小東西不過是今天眾所周知的打火機而已。
打火機是倫敦的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發(fā)明的。那時正是一戰(zhàn)時期,他聽說前線的士兵在抽煙方面遇到了一點困難,就是火柴容易受潮,無法點火。于是,他決心研制一種既便于攜帶又不會受潮的點火產品。最終,他與一位化學家共同發(fā)明了打火機,它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已經和現在的打火機的形態(tài)差不多。經過改進后,1924年才開始大批量生產,這使大多數的前線煙民都沒用上它,因為那時戰(zhàn)爭已經結束了。
1920年法國有了燈芯式的打火機,燈芯是被硝石粉浸過的,這樣就容易被火花點燃了。后來,又將燈芯浸在苯中,叫做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的弊端是有時會漏燃料,并且還需要經常更換新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苯燈芯打火機逐漸被氣體燃料打火機取代。它是把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當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時,打火裝置就會將其點燃,而且還可通過調節(jié)噴氣量來控制火焰的大小,當丁烷氣體用完以后,可以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再次填滿。
其點火系統(tǒng)也經歷了長期的改進,老式的打火系統(tǒng)是由鐵和鈰做成的合金,即火石再加上火石輪組成的。當機蓋上的鐵輪銼磨擊時,就能使火石產生火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人們開始將壓電效應用于引爆炸彈藥上。戰(zhàn)后,日本便將這種方法用在了打火機上,壓電效應可讓打火機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高壓,從而產生火花來點燃丁烷。那時還有一類打火機是使用干電池的,這類打火機必須定期更換電池。
在13世紀一種當做點火器用的凸透鏡,在18世紀末開始普及。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于1823年發(fā)明了德貝萊納點火器。后來法國的化學家貝托萊最先發(fā)現了可燃氣體,后人便據此制成了浸沒式打火機。
1900年后出現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機,滾輪式打火機和摩擦式打火機就屬于這一類。如今又發(fā)明出了很流行的感應打火機和指紋打火機等。
中國是電子打火機的主要生產國,電子打火機是用石油液化氣取代汽油來做燃料的,并且用陶瓷代替了火石作為引燃物,使用方便。中國電子打火機的產量非常高,占全世界的70%。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