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鼻煙壺的了解,是在1980年與天津外貿有了業務往來。為使仿古產品擴大市場,我北上天津外貿,得到云雪非先生和魏先生兩位主管的信任。云先生拿出精品古玉予以仿制,不少是乾隆工,大開眼界。
天津外貿另一特色是鼻煙壺,尤其是云先生參加國際鼻煙學會的,對鼻煙壺頗有研究。云先生給蘇州及揚州各七個舊料煙壺試加工作為“考核”,蘇州勝出。我從天津外貿背回五百只各種材質的老料煙壺,有瑪瑙、白玉、翡翠、套料等。加工時很重視和認真,我予上海培訓歸來的楊曦以重任。他從上海帶回一件作品,才華非一般人可比,獨具創新能力,且人品、個性皆善。我首批交給楊曦十個煙壺設計雕琢,均獲得良好效果。隨后楊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發揮出其藝術能量。
云先生現年事已高,不常走動了,其子已承父業,與我常聯系。
鼻煙壺盛行于清代,是鼻煙(舶來品)的容器,形似古代中藥鋪的小藥瓶,西方稱之為盒。王公貴戚或巨賈以吸聞鼻煙為時尚,“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即蔚然成風。以高貴的鼻煙壺待客則象征“予以吉兆”,還常“手示敬悉,承賜鼻煙”,作為禮物相贈,以示友誼與敬重。
附說,嘉慶四年,和珅家抄出白玉煙壺800多個、瑪瑙煙壺100多個、漢玉煙壺100多個,鼻煙壺風氣之盛由此可見。
據記載,承造宮中專設有金玉作、如意館等十四處,制作鼻煙壺及其他宮廷玩物。供職者稱“匠役”,由內務府挑選地方良工“入宮”,其中多為蘇州專諸巷妙手,工藝水平居國內之首。《中國玉器史》記載:“玉石壺,好者蘇州,稱為蘇作,巧作即見到的山水風景,人物鼻煙壺,多以俏色為特點。”又文說:“蘇州工匠琢制的玉煙壺不僅造型生動好看,而且巧作也非常精美,有白玉紅皮巧作、瑪瑙巧作和翡翠巧作。”
瑪瑙鼻煙壺以材質優美、造型各異、精美雕刻稱譽于世。熠熠光彩來自其迷人的千姿百態,造型有美人肩、月圓雙連式、魚形等,也有做扁圓、腰圓、桃圓、蛋圓等,均備極工巧。
鼻煙壺形小,可玩于手掌之中,方寸之間顯玲瓏,多巧藝工獨一幟。口小膛子大是鼻煙壺與其它器皿的顯著不同點,其工藝難度在于掏膛。鼻煙壺口也稱“眼門”,僅有綠豆大小。眼門大小也是衡量好壞的基本要求。掏膛既要薄,又要厚薄均勻,此活雖良工巧匠亦有所不能為。薄胎煙壺中的“漂壺”即“水上漂”,其壁薄如紙更輕于銖。
我集有加工鼻煙壺照片百余張,常使我回憶起那段歲月。那段加工經歷使我難忘,玉雕傳人應發揚蘇作玉雕傳統特色,有所作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