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蘇富比舉行的鼻煙壺專場拍賣會上,有183件鼻煙壺珍品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鼻煙壺是西方人傳入中國,但最終將其發揚光大。
?
去年,香港蘇富比舉行的鼻煙壺專場拍賣會上,有183件鼻煙壺珍品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鼻煙壺是西方人傳入中國,但最終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中國人,展示的每一件鼻煙壺都能看到清代藝術的唯美與精湛。
鼻煙是在17世紀,西洋的旅者引入中國,因亞洲氣候較為濕潤,煙末容易受潮,于是用鼻煙壺代替西方傳統鼻煙盒。鼻煙壺傳入到中國后,鼻煙壺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而其材質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如銅胎畫琺瑯、瑪瑙雕刻、內畫玻璃等,雖然十分袖珍,但卻將清代的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拍賣的專場的鼻煙壺包括有清乾隆御制涅白料皮球花葫蘆式鼻煙壺,喻意禎祥,其底書四字藍料款。有別于一般料胎畫琺瑯器之絢麗,此品采紅白二色琺瑯彩繪畫,色調清雅。團花細致可人,間綴太極圖案,甚具道教趣味。此作工藝繁復精湛,私人藏品中僅見,尤為珍罕。
清乾隆時期的御制粉彩仿抱子石葫蘆式鼻煙壺,藝匠巧以瓷胎模印成葫蘆之形,妙繪粉彩仿抱子石,應為孤例。清雍正時,唐英出任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啟以瓷仿學之風。瓷胎仿抱子石器,御藏中有數例,包括香爐及筆筒各一,現分別存于北京及沈陽。公私收藏中卻未見有與本品相類之鼻煙壺,加上描金四字篆款,更為珍罕。清十八世紀中葉、十九世紀初,蜜蠟雕“瓜瓞綿綿”鼻煙壺,如此橘色蜜蠟,于清中期甚為珍貴,因此絕大部分以此材質制成之鼻煙壺皆素面無紋,以顯其柔亮。此品罕作葫蘆之形,上加綴八個小葫蘆,枝葉連綿交纏,更添祥瑞。清十八、十九世紀,蘇作墨白玉巧雕「仙境對弈」圖鼻煙壺,此件碩大,工藝精致,誠蘇作玉鼻煙壺中之佳例。匠心獨運,巧以玉之墨白二色突出仙家置身靈山秀石之間,對弈為樂,侍從烹茶捧桃,悠然寫意。清乾隆時期,御制銅胎畫琺瑯“福山壽海”圖鼻煙壺,此二件北京畫琺瑯鼻煙壺,一壺繪福山壽海(左),另一飾花蝶草蟲(右)。其畫工細膩,壽意滿載。二器壺內皆棄松石綠而改施白料,別樹一幟,罕見于北京畫琺瑯,應屬乾隆晚期內宮御制之創新。
清代的文人騷客都喜歡攜帶有煙鼻壺,因此,可以在煙壺的畫里面看出當時人文風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