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環節都傾注著薛文新的獨具匠心
在云南廣大農村,很多男人至今仍保留著吸水煙筒的習慣,田埂上、墻腳邊、樹蔭下,常常能見到抱著水煙筒“咕嚕咕嚕”吸個不停的人。他們有時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懷里各抱一支水煙筒,有時互相交換著吸一支水煙筒,或聊著田間地頭的莊稼收成,或說著左鄰右舍的婚喪嫁娶,不時低下頭吸上兩口。
?
水煙筒民間稱為“煙鍋”,于20世紀初產生于滇東南一帶,后在云南各地流行。水煙筒多以竹子或金屬材料制成,筒內灌清水,在距底部約25cm處挖一小孔,斜插一小竹管并以銅片箍口,形成煙嘴。在民間,煙筒成為很多云南男人的隨身最愛,擁有一支好的煙筒也是他們的生活追求之一。所以,做煙筒的藝人們不僅要讓產品合格,更講究其外觀的藝術性。
?
今年59歲的薛文新是華寧縣寧州街道咱樂村委會白坡村一位遠近聞名的竹雕煙鍋藝人。
?
從縣城出發前往薛文新家,沿途是郁郁蔥蔥的竹林,入夏,竹葉愈發青翠欲滴,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為何這里會出竹雕藝人。走進薛文新家,只見他彎著腰、低著頭,端坐于小矮凳上,左手托著一支長約一米的水煙筒,右手在煙嘴上點著火,正在檢測自己的產品。落座后,薛文新和我們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
咱樂村竹林面積廣,每年外銷330萬根竹子。薛文新從小生活在竹林旁,滿山遍野地挖竹筍、砍竹子,讓他和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18歲時,薛文新為謀生計學習木活,后又學做石活和泥活,下石腳、砌墻、架烤房、澆公路,活計越做越多,他也離家越來越遠,家鄉的竹子也漸漸被淡忘,唯一沒變的是愛吸水煙筒。一次,他到農戶家借水煙筒,不料這家農戶非但不借給他,還將門關了起來。薛文新頗為懊惱,下決心自己做水煙筒。于是,他砍來竹子,白天干活,晚上就琢磨學做水煙筒。誰知水煙筒一做成,就受到工友們的喜愛和夸贊,這讓他信心倍增,一有時間就制作水煙筒,并進行創新。除了傳統的滑皮水煙筒,薛文新重拾年輕時做木活的手藝,在竹子上刻畫出簡單的圖案,并配以銅絲裝飾、固定,不僅美觀大方,還牢固耐用。
?
“遇到街天的時候,我就在集市上賣,很多人沒見過這么精致的水煙筒,都圍在那里看。通海、紅河、昆明、貴州的人都來找我買。”說起自己的作品,薛文新的臉上多了幾分自豪的笑容,“我們當地竹子多,我做煙鍋的竹子要選竹根厚實的部分,竹子砍回來,我就研究根、節、包、彎的造型,根據它們的樣子進行加工。現在我做的煙鍋有燈籠煙鍋、花瓶煙鍋、破竹煙鍋、滑皮煙鍋等多個品種。我做的煙鍋還加了腳,這樣擺在地上就更站得穩了,也好看,就喊它們‘馬蹄煙鍋’吧。”仔細觀察薛文新的作品,他的水煙筒大多有彎節,凸出的彎節被巧妙地雕上燈籠、花瓶等圖案,筒身裝飾有龍角箍、蜈蚣箍、雞腳萬字箍等吉祥圖騰,可謂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工序復雜、做工精細、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別人都不愛用有彎有節的,覺得沒用丟棄在林子里,可我卻覺得這些都是寶貝,就是因為有這些彎彎,我的煙鍋才和別人的不一樣,才有特點。”薛文新忍不住夸了夸自己的創意。
?
接著,薛文新為我們演示了水煙筒的制作流程,“先要選料,然后根據設計下料,再通節透氣陰干,接著烘烤,這個環節最考驗火候的把握。再就是刮皮、構圖、鋸砍、刨推、打磨、上漆。一支煙筒不算砍竹子下料的時間,光是制作就需要四天。”再看看薛文新使用的工具,大刀、刮皮刀、拉槽刀、通節刀、凹鑿、鋸子、打磨機……為了更便于竹雕的使用,很多工具都是薛文新自己改造或制作的。看似簡單的水煙筒,制作工藝并不簡單。“金鞍配良馬,就像喝酒喝茶講究杯子一樣,吸煙鍋也一樣,有了上等的煙絲,還要配上上等的水煙筒才叫錦上添花。”薛文新說。
?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更多的人從環保和健身的理念開始戒煙。可在農村,它卻是男人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有著難以割舍的鄉土情懷,薛文新的手藝也就在“咕嚕咕嚕”聲中,被更多的人所喜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