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鼻煙壺器皿展覽中,我們只能依照鼻煙壺的器形,單純品讀它的色彩、工藝。這未免枯燥,也相當可惜。要知道,在清代社會,嗅鼻煙,把玩鼻煙壺,可是彼時最時尚的生活方式之一。上海玻璃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古玻璃特展“潤物瑤輝 御制凝器—18世紀中國清代宮廷玻璃鼻煙壺展”,試圖從器物、歷史,以及生活方式等多重維度,來解讀屬于光凝秋水般的鼻煙壺背后的故事。展覽將持續至明年4月30日。
鐘情于鼻煙壺收藏的馬未都描繪了一幅有趣的畫面。“玻璃器是西方傳來的,中國人拿到這玩意就覺得特洋氣,互相比較,你拿山楂紅的,我拿雞油黃的,還有人拿蔥新綠的、寶石藍的。鼻煙壺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品位。”在展覽中,除了那些表面微雕工藝、琺瑯掐絲繁復精細的鼻煙壺之外,雞油黃的鼻煙壺在黑色背景的展廳中顯得格外醒目。這是一種很容易聯想到美味雞油的顏色,色彩飽和度不低不高,恰到好處,將玻璃這種材質襯得立體混凝,又帶著幾分香艷。還有一種粉紅色中夾帶幾根彌散的紅絲,叫做桃花凍,看上去要比現在流行的“馬卡龍粉”更“潮”且更有誘人韻味。
康熙年間,內務府便設立玻璃廠,專為皇室造辦鼻煙壺。到了乾隆一朝,鼻煙壺制作已經發展出了多種工藝,單色玻璃、套玻璃、畫琺瑯玻璃、金星玻璃、刻花玻璃、攪玻璃、描金玻璃、纏絲玻璃等不勝枚舉。
乾隆本人可能對套玻璃工藝偏愛有加。要理解這種工藝的審美價值,我們也可以從展覽中的套玻璃鼻煙壺管中窺豹。套玻璃是利用玻璃在高溫下產生的黏度,趁熱用其他顏色的玻璃將其套住。紅套藍、黃套綠,顏色相當豐富,最多的可以達到八色。套玻璃是中國玻璃工藝特色的代表。不過,乾隆卻偏偏喜歡兩種顏色相近的玻璃套在一起。比如,涅黃的玻璃底子套上亮黃的龍紋,這叫“黃上黃”,也就是“皇上皇”的諧音,意喻他晚年成為太上皇,頗合他本人的心意。
鼻煙壺一度被認為是微末的雕蟲小技,這些清代“潮物”大量流失海外。根據馬未都的說法,歐洲的一部分藏家手中掌握了大部分最高水準的鼻煙壺。而我的感受是,鼻煙壺身上任何一點細枝末節,都可以成為讓人們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去解讀歷史的媒介。你能想象,當一位親王在難得有機會請宮廷畫師為其畫像時,還不忘拿出自己心愛的鼻煙壺把玩時的那份怡然自得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