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料煙壺運氣通,水晶瑪瑙命何窮。此須藕粉雕工好,才是當年老套紅。”這是一首流傳于清代嘉慶年間的竹枝詞,描寫的對象就是有“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之稱的鼻煙壺。作為一種舶來品,鼻煙自明末清初傳入中國后立刻就受到官員、富商和文人雅士的喜愛。為了保持鼻煙的油性和味道,人們一般使用小巧玲瓏、方便攜帶且密封性能良好的鼻煙壺來盛裝鼻煙。鼻煙壺不僅是盛裝鼻煙的實用容器,還是供人們賞玩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
圖中所示為葉仲三水晶內畫嬰戲圖鼻煙壺。此器高7厘米,壺身為水晶料,無蓋。正面壺身上方肩部有松樹、坡石和植被等。其間有作者題款:“庚午桃月,潤之奉裕豐姻弟大人清賞。葉仲三作于都門。”庚午年為1930年,桃月為農歷三月,“都門”一般泛指京城,可見這件鼻煙壺的內畫是由葉仲三于1930年的春天在北京創作而成的。葉仲三時年55歲,為其晚年時期的作品。
壺的外壁光潔如鏡,正面內壁繪五彩嬰戲圖。只見青山綠水之間,幾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兒童穿著五顏六色的衣飾,正在草地上手拉手圍成圓圈嬉戲玩耍,表情純真自然,模樣稚拙可愛,仿佛正沉浸在游戲所帶來的快樂之中。游戲正酣,一個小孩忽然不小心摔倒在地,嚎啕大哭,引來其他幾個小孩的關注,讓人心生憐愛。就在眾小孩玩得不亦樂乎之時,旁邊又來了二童,一童神情緊張,手指滑倒的幼童正說著什么;另一稍大一些的穿紅衣的小孩滿臉微笑,搖著右手,似乎在寬慰摔倒的童子。壺身的另一面繪的是在一株枝干彎曲遒勁的松樹下8個幼童快樂玩耍的情景,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拍手唱歌、有的繞樹轉圈,神態各異,活潑可愛。
內畫作為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內畫鼻煙壺最早的創作者為清嘉慶年間的畫家甘桓,到了19世紀末,人材輩出,各具風格,達到了鼻煙壺內畫藝術的頂峰。其制作工序繁雜,材料的選擇要質地透明、純凈,掏膛處理后用金剛砂、小鐵球摻入水在壺內不停地搖動,以此來對壺的內壁進行磨砂,產生在宣紙上作畫的效果。最后用彎曲成鉤狀的細筆蘸上顏料,通過大約只有5毫米大小的瓶口,在壺內壁上反向寫字作畫,使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正向的圖像和文字,既可增加壺的美感,又能使作品不受磨損,易于保護,具有格調高雅、筆觸精妙、細致入微等藝術特點。
葉仲三是光緒年間著名的內畫煙壺匠師,與馬少宣、周樂元齊名,人稱京城內畫三大名家。葉仲三尤其擅長畫人物,在用色方面喜用大紅大綠等濃艷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從而以雅俗共賞的繪制風格著稱于世。他的作品素材主要來源于晚清、民國時期社會上流行的《古今名人畫譜》、《飛影閣》等畫冊,以及《三國志》、《聊齋志異》、《紅樓夢》、《西游記》等書籍中的插圖。因為都是一些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題材,雅俗共賞,所以他的內畫鼻煙壺作品深受人們喜愛。
嬰戲圖又稱“戲嬰圖”,是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自唐代就已出現。嬰戲圖主要是描繪兒童游戲的場景,亦是歷代畫師喜歡繪畫的題材之一,并作為裝飾圖案常見于各個窯口燒造的瓷器之上,有吉祥美好的諸多寓意,如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等。葉仲三善畫童子,這件器物上的嬰戲圖構圖豐滿,畫工嚴謹寫實,色彩鮮艷,人物舉止神態惟妙惟肖,表情刻畫細膩生動,一片黃發抓髫、怡然自得的活潑氛圍躍然壺上,讓人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此內畫鼻煙壺作品選材得當,想像豐富,景物、人物動靜有序,與飄逸的書法和大氣的印章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充滿生氣的畫面,顯示了作者獨具的匠心以及高超的內畫技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