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雖然是舶來品,并非誕生于中國,但卻是在中國被發揚光大的,成為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結晶,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壺”,也是我國古代藝術品中成長最晚的一個門類。鼻煙壺是在明萬歷年間從歐洲傳入的,被首先應用在宮廷、王府中,直到清代,社會上已廣泛流行,鼻煙壺已不僅僅是盛放鼻煙的器物,也成為當時顯示身份和饋贈親友的時髦物品。
鼻煙壺在16世紀傳入中國前,早已在歐洲諸國風靡和流行。歐洲人使用鼻煙時,習慣把鼻煙放在具有各種形狀的扁形盒子中,因而稱之為鼻煙盒。受當時歐洲玻璃制造業的影響,也生產出了一些盛裝鼻煙的各色玻璃小瓶,類似如今的香水瓶,此外,也有盛裝大數量鼻煙的大玻璃瓶。傳入中國后,鼻煙初被認為為有藥用價值,且鼻煙瓶和鼻煙盒因不適合中國人著裝的攜帶習慣,受但是制瓷業異常發達的影響,多將貴重藥品儲藏在瓷質小瓶里,因而多將舊時的瓷質小藥瓶用來分裝鼻煙。但“鼻煙壺”這一名詞在當時還沒有產生,但可認為是中國鼻煙壺的始祖。
鼻煙壺發展到清朝有了極大的改進,康熙皇帝對歐洲各色玻璃鼻煙瓶頗感興趣,還聘請外國人在北京設立玻璃廠,隸屬于養心殿造辦處,專門生產玻璃器皿,并開始制造盛裝鼻煙的小型玻璃器皿。為了與外國進口的玻璃鼻煙瓶和中國最初使用的小藥瓶相區分,開始有人將這種小型器物稱為鼻煙壺。
最初只是用于盛裝鼻煙的鼻煙壺在隨后的發展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對鼻煙壺情有獨鐘的康熙皇帝從一開始就賦予了鼻煙壺欣賞和品玩的功能。特別是清朝末年,鼻煙逐漸被旱煙、水煙、紙煙代替,盛放鼻煙的鼻煙壺實用價值也最終喪失。小巧玲瓏、秀麗可愛、集中國工藝門類之大成、匯中華工匠精絕之技藝的鼻煙壺卻沒有淡出過人們的視線,繼續被人們談論、玩賞和收藏,成為收藏珍品。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