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幾位小記者來到了博山區琉璃園文化藝術大世界的袖藝坊工藝工作室,參觀了袖藝坊大師們的琉璃藝術品,了解了鼻煙壺的歷史和制作過程。
“袖藝坊”是由中國內畫藝術大師李慧婷、曲克濤、翁美琴、黃得利和劉輝所創建的內畫工作室,地處博山琉璃園,是五位大師探討藝術、共同提高、切磋內畫技藝的藝術之坊。
據了解,博山內畫藝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前輩們曾創作出驚世之作,《裸身興殿圖》、《梁山一百零八將》、《百子圖》等內畫精品。“袖藝坊”的五位內畫大師是魯派內畫大師的得意弟子,他們不僅傳承了魯派的藝術風格,還各有自己的藝術建樹和畫風,堪稱山東畫派“骨干實力的代表”。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五位大師的獲獎作品,第一個展示柜里擺放的是李慧婷大師的鼻煙壺作品。”李慧婷大師畢業于青島工藝美術學校,30多年來致力于內畫藝術研究與創造。還有翁美琴大師,她主要擅長的是人物和山水的制作,她的內畫作品《昭君出塞》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銀獎。第三位是劉輝大師,16歲就拜中國內畫藝術大師陳東順老師學習內畫,他主要擅長的是宮殿、亭臺和閣樓的描畫。另外,曲克濤大師從事內畫藝術創作近40年,擅長人物、山水、民俗建筑及書寫。最后,黃得利大師的繪畫風格與前幾位大師的風格截然不同,其作品融入油畫風格,色彩厚重,形象逼真。
“大家了解鼻煙壺嗎?知道它是怎么構成的嗎?”李慧婷大師向小記者提了個問題。“我知道,鼻煙壺就是用來吸煙的。”一位小記者大聲喊道。
“鼻煙壺,就是盛鼻煙的容器。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采用琉璃、象牙、水晶、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制作而成。”
“你在創作時有沒有打碎過瓶子?”“制作這樣一個鼻煙壺要多久?”面對一件件的琉璃藝術品,小記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嘰嘰喳喳地問著各種問題。“制作一個鼻煙壺,簡單的幾天就可以完成,復雜的就得需要一個月以上才能制成。”
在李慧婷大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又來到了繪畫鼻煙壺的工作室。“內畫在海內外被譽為‘鬼斧神工’、‘中國一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內畫的創作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藝,區別于外畫的是:首先要反手作畫,例如豎的線條,是從下往上拉出來的;其次壺口小限制書畫的操作,所以內畫不但要有扎實的外畫基礎,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這么細的筆怎么在瓶子上作畫呀?”第一次親眼看到內畫師在仔細勾勒著手中的作品,小記者有問不完的問題。
“內畫是反方向作畫。”李慧婷老師邊說邊為小記者現場演示,她告訴小記者,內畫作品在保存時要注意不能在強烈的陽光下直曬,不能進水,而且易碎怕摔。
小記者把學到的知識記到了采訪本上。“老師,我能嘗試著畫一下嗎?”“我也要畫。”幾個記者紛紛喊道。
李慧婷大師看到小記者一個個興致盎然,決定現場給小記者演示一下內畫工藝的作畫流程。李老師坐到工作臺前,打開臺燈,拿起一個小琉璃瓶,三筆兩筆就在瓶子中畫出了一只雄赳赳的公雞。小記者看得連連驚呼。“為什么我畫的時候手老是抖啊?”聽到小記者這么說,李老師笑了笑,然后向小記者解釋道,內畫技術是大師們長年累月練出來,有時候為了畫一條線條,甚至得屏住呼吸。
“這樣畫一個鼻煙壺要多久啊?”親手嘗試過之后,小記者對于鼻煙壺內畫藝術的興趣愈發濃厚,李老師向小記者介紹說,有的在玻璃瓶上作畫,有的在瑪瑙瓶上作畫,有的畫花鳥,有的畫山水,鼻煙壺的材質不同、繪畫題材不同,相應的價值也不同,像那種比較稀有的天然水晶制成的鼻煙壺更是價值不菲。
在參觀與嘗試中,小記者都非常認真地做著記錄,并不時進行提問,很明顯,好學的小記者通過幾次活動,開始進行認真思考了,而且思考更有邏輯性了。
小記者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感觸鬼斧神工的絕技,透過方寸之間的微觀世界,了解了祖國傳統藝術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藝術修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