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商周時代,玉魚作為一種獨立的玉器形制就已出現,但顯得較為單一。由于魚與“余”、“玉”諧音,所以魚就成了人們眼中富貴有余(魚)、年年有余(魚)、金玉滿堂等吉祥用語的象征之物。到了唐宋時期,由于佩魚制度的出現,玉魚的品種逐漸增多起來,自宋至清,佩魚深受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喜愛,以致形成了一種時尚風氣。清代民間工藝制作的玉魚產品較多,或作為佩魚隨身佩戴,或作為玩物隨時把玩,亦有雕刻成魚形鼻煙壺或其他工藝品的,小巧玲瓏,便于攜帶。
圖中所示為清代玉魚鼻煙壺,長8厘米,缺蓋。只見在碩大的魚頭上,魚嘴圓張,口沿圓厚,魚鰓處用兩道弧線勾勒,似在輕輕閉合,與張開的魚嘴協調,仿佛正在愜意呼吸。魚肚中被巧妙掏空,用于盛裝鼻煙料。玉魚周身紋飾雕飾完整,魚眼雙圈凸出,活靈活現。魚尾巴扇形微撇,隱隱擺動,動感十足,雖然并不在水中,但仍見其自然游走之勢。玉魚的魚鱗不像一般的魚兒那樣周身密布重疊,只是在魚身下部和魚背上雕刻了少部分疊壓圓片鱗。魚腹間,玉魚的胸鰭和腹鰭共四片魚鰭對稱貼于魚身,仿佛鳥的翅膀,魚鰭上的數條紋路清晰可見。從魚鰓處至魚尾的魚身大半部位沒有魚鱗,只有緊挨魚鰭向上延伸的三枝荷梗,分別撐出的是蓮蓬、荷花和荷葉紋飾,暗示魚兒正在荷林間恣意游走,生動寫實,和諧自然。玉魚周身沒有任何穿孔,可見不是作為佩戴之用。
鼻煙壺是隨著明末清初歐洲鼻煙傳入中國而產生的,始于明末,盛于清代,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鼻煙壺材質多樣,普通的與名貴的兼有,傳世較多,蔚為大觀。鼻煙壺形制繁多,一般以瓶式最為多見,也有依料而為,或以動物形狀出現的。玉制鼻煙壺始于清乾隆時期,樣式千變萬化,瓜、果、梨、桃、蟬、龜、魚等形態各異的壺形比較常見,就像這件玉制鼻煙壺,便是以鯉魚的模樣制作而成的,惟妙惟肖,賞心悅目。
鯉魚是魚類中比較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體形豐腴優美,味道絕佳,被宋代醫學家蘇頌列為“食品上味”。在我國民間,鯉魚被賦予許多美好的寓意,如鯉魚躍龍門、吉慶有余(魚)等。作為一種傳統的吉祥物,鯉魚圖案經常出現在窗花剪紙、建筑雕塑、織品花繡和器皿、年畫之上。
這件玉魚鼻煙壺器型完整飽滿,造型勻稱可愛,色澤鮮潤。制作上充分結合了鯉魚背高體寬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如豐滿的魚頭、扁胖的魚身、寬大的魚鱗,顯得栩栩如生,美不勝收。玉質晶瑩溫潤,包漿豐厚,光滑爽手。周身紋飾雕刻刀法細膩,手法精湛,于簡中見繁,尤其是采用了平雕與淺雕相結合的工藝手法,使魚身顯得凹凸起伏、錯落有致,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散發出濃郁的藝術氣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