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大部頭的書,美國著名作家傅高義寫的《鄧小平時代》,全書橫跨小平同志一生的經歷,尤其是從七十年代以后寫的尤為仔細。最近讀到的一部分寫到小平同志的生活,有一個細節,小平同志特別愛抽煙。1979年鄧小平訪美,他在同卡特總統會談時就問:“你們國會有沒有通過決議說,會談時不能抽煙?”卡特笑著說:“只要是我當總統,就不會通過這樣的法令。你知道我父親就是種煙草的農場主。我鼓勵大家抽煙。”鄧小平連連點頭說:“好,我支持!”
其實想來,近代有許多偉人都是煙民,毛主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等,除了政治領域,還有無論科學、文化領域也不在少數,魯迅的煙癮也很大,最多的時候每天都要抽上十幾支。愛因斯坦也是鐵桿煙民,無論他走到哪,身邊都會有一團煙霧,跟隨著他。愛因斯坦甚至會撿起街上的煙頭,將剩下的煙絲塞進自己的煙斗里。
眾所周知,煙草是原產于美洲大陸的植物。在大航海時代,它和馬鈴薯、玉米等作物一同傳到了歐洲,進而在全世界推廣開來。將尼古丁攝入體內的行為,或許能產生一種“能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這樣想來,歐洲在大航海時代認識到了香煙,這件事也頗為有趣。當時歐洲人正經歷著漫長的航海和向美洲的移民,體驗著身體從未體驗過的嚴酷環境,這時可能只有靠著尼古丁的麻醉才能捱過去吧。也仿佛是從香煙出現后,人們學會利用尼古丁“控制身體”來抵御惡劣環境后,也愈發變本加厲地過度驅使自己的身體,激發自身的能量吧。
根據歷史來看在歐洲香煙推廣至平民層,大概是在十七世紀(一六00年起始)初葉的時候。這樣我們來胡思亂想一下,把世界史年表上畫出一個粗粗的界線,把文化史分為“吸煙以前”和“吸煙以后”,那么歐洲的名人中,哪些人吸煙,哪些不吸呢?
達芬奇(1519年去世)和米開朗基羅(1564年去世)等文藝復興巨匠,他們重新發現了肉體之美,從去世時間來看,他們是不吸煙的。到了梵高和塞尚等十九世紀的印象派時代,幾乎所有畫家都是吧嗒吧嗒吸著煙管的形象。
戲劇方面,莎士比亞(1616年去世)是不是吸煙不得而知,而已莫里哀(1673年去世)為代表的法國古典戲劇開始,各位劇作家應該都是吸煙的老手吧。
音樂方面,巴赫(1750年去世)和莫扎特(1791年去世)都是吸煙的。這些德國人執著于把之前演奏的“大家一起欣賞”的樂曲記錄、再現為準確的樂譜,他們開始去控制音樂這一種本來只能在一時一地演奏的東西,一個新時代由此開啟。
由此看來,歐洲文化中的“近代繪畫”“近代戲劇”“近代音樂”都是以一六00年為界而產生的——近代這個頭腦控制身體(亦或是人類控制自然)的時代,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么說香煙催生了近代歐洲文化這一說法或許也能成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