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年(1755),四川什邡徐家場桐子園(今什邡師古鎮師古村)。
一位布衣老者,端坐陋室,在裁切方正的宣紙上寫下“什邡泥田谷子砂田煙”幾字。
不想,這短短幾個字,對于兩百年后什邡何時種植煙草的探求,給出了準確的答案。
挑女婿
挑了個什邡種煙人
布衣老者張宗法,字師古,號未了翁。家徒四壁,唯視其精心寫作的兩部未完著作為寶,一曰《三農紀》,二曰《正情說》。
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的一天,張師古正埋頭,奮筆疾書寫到《三農紀》之二十三卷——謀生篇:“人賦鴻濛,萬物皆備于一身,得天地之氣生,受四時之法成。然貴賤雖殊,其寶命一也……”
寫完此章,張師古正擱筆沉吟,突然,門外喧鬧起來,張師古忙叫女兒開門看看。
哪知,徐家場出名的媒婆劉大腳推門而入。門外,還候著一干抬聘禮的腳夫。
“恭喜!恭喜!”劉大腳的大嗓門,驚得四鄰都圍聚到張家門口。
“喜從何來?”張師古問道。
“你家獨女凌華被徐家場大老爺胡大璽相中了!胡大老爺請我到貴府說媒下聘,看先生答不答應。”
張師古沉吟片刻,捻須而答,“多謝胡老爺高抬門楣,小女已經許配給毛壩種煙人廖大龍了。”
劉大腳斜睨一眼凌華,見她淺藍羅裙雖然素凈,但已然有幾處補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家胡大老爺是前任知縣胡德琳侄兒,家有當鋪、貨棧、煙館,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雞魚蛋面,廖大龍一個種煙的,哪里比得上?”
張師古臉上滑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他心想,“胡老爺再大的家業,也是一個坐吃山空的浪蕩公子,怎能與廖大龍相比?廖大龍這個種煙的,才是我《三農紀》生動的實踐人。”
是啊,在什邡這片溫潤的土地上,有較砂的土壤,“泥田谷子砂田煙”;有適宜的溫度和風力,年均日照達到一千二百五十七時數;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正是“種曬煙”的好地方。
短短幾年,什邡徐家場的種煙面積高達一千畝,正是:“參差村落帶平蕪,堰水灣環野徑紆;最與吾鄉風土近,鋤田先種淡巴菰。”
在什邡縣城,每擔煙可換大米一石三斗,最好的能換到三石,這廖大龍是個種煙的好手,最孬的也能換到八斗。所以在當時,重押,高租,現典的嚴重剝削下,略有本錢的農民都愿意種煙。
看來,張師古選中的是一個“潛力股”,而不是“ST股”。
張師古
陪嫁妝
陪上畢生心血《三農紀》
“法也生長農家,終身畎田,與鳥獸同其休息,與草木共其春秋,業業小人而已。”
謙虛的張師古,沒有料到耗二十年心血所成的偉大著作《三農紀》,不僅是“千古農家不可無”的寶典,還被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圖書館珍藏。
張師古出生在什邡民主鄉一個以耕讀為業的書香人家。父親張全明,在村上教私塾,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寒門秀才。張師古長得骨秀神慧,性情溫雅,諸子百家,無不貫通。最初,他想以舉業的成功來實現人生夢想,誰料時運不濟,科場不順,迎來的是功名不成的失望,對此,他感到十分落寞,萬般無奈,他含淚放棄科考,靠耕種家里幾十畝薄田,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同時潛心著述。
在耕作實踐中,張師古體察到了農民的辛勞,深知農民的疾苦,便立下了為農民寫書指引“脫貧之路”的宏愿。他常到田邊地角,細心總結老農的耕作技術,精心閱讀古代農學著作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從明末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吸取思想養料。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三農紀》刊刻印行,張師古捧著嶄新的書卷,淚水漣漣:
為了寫《三農紀》,貧困的生活中,他的妻子病倒了。為給妻子治病,萬般無奈的他忍痛賣掉祖上留下、一家人賴以生存的薄田。但妻子還是病故了,他憂心如焚,好在聰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兒支持他,說要等父親把書寫成后自己再出嫁。
九月二十二日早晨,廖大龍身掛紅綢,胸別紅花,趕著馬車,車上載著豬、牛、羊、四季服裝抬盒,前來師古草廬迎親。凌華穿戴齊整,由伴娘扶上花轎。
張師古喜滋滋抱出二十四卷《三農紀》, 向眾位親朋好友說道:“我張某無金銀財寶,給女兒的嫁妝就是我的畢生心血《三農紀》!這里面記載有天時、地利、人謀,務農者得寶!種煙者進財!愿賢婿來年煙田豐收!”
喜上加喜!時任什邡知縣陳宗謙得知張師古完成了一個農夫寫書的宏圖壯舉,特派人送來一百兩紋銀,以示嘉獎。
《三農紀》
種曬煙
種出“中國雪茄之鄉”
研究發現,北緯30度是一個神秘地帶。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在這一線孕育了四大古代文明,造就了眾多世界知名品牌。而什邡恰處于這一神秘地帶,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屬紫色土類型,種煙區多為新沖積油沙土壤,土壤肥力較高,礦物質硬氧元素豐富,非常適合煙葉生長。
什邡大泉坑雪茄煙葉基地
什邡曬煙作為當地特產,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但曬煙不是什邡原生品種亦是共識。
康熙壬乙(1672)四川舉人李啟芄寫過一首《竹枝詞》:“隔年編草搭蓬廬,護惜煙苗得長無?三月掘蠶時打岔,趁晴收摘‘淡巴姑(枯)’。”詩中所說的搭煙苗棚、捉煙蟲(掘土蠶)、打煙(岔)芽、趁晴天收摘煙葉等技術和今天什邡種煙的操作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康熙年間最有可能是曬煙傳入什邡的時期,而到乾隆時期,什邡已大面積種植曬煙。
據說,1960年代,考古人員在張師古的墓內發現過兩個銅煙袋腦殼。從銅煙袋腦殼作為陪葬品可以推定,一是當地種煙農戶相當敬重這位“農學鼻祖”,用銅煙袋腦殼紀念他的偉大功績;二是,說明乾隆年間當地吸食煙葉已比較普遍。
當然,要論雪茄入川的功績,不得不提湖南人曾明孝。是他,從菲律賓不遠萬里帶回種子,播撒在了什邡這片沃土之上,正是這些煙草的種子開啟了什邡的雪茄種植歷史。之后,又有了王叔言與“益川工業社”,有了“132秘史之榮光”,有了“浩月長春”之新銳崛起……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什邡以其特有的身份,清晰標識出在中國雪茄產業中不可復制的地位。
近三百年曬煙種植史,百余年雪茄制作史,什邡,無愧是中國雪茄產業的“領軍者”。
2007年6月16日,什邡市被批準認定為“中國雪茄之鄉”。
參考文獻:
《什邡縣志》1988年版 四川大學出版社
《益州書畫錄》1945年版 成都崇禮堂印制
《張師古嫁女》(譚明全)
《曬煙究竟在何時引入什邡?》(舒啟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