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到一組很有趣的照片,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居民抽葉子煙的情態。四川葉子煙算是簡版的雪茄,直接抽或者插在煙斗上抽,照片充滿滄桑感。
葉子煙也叫做葉卷煙,葉卷煙在中國流行了幾百年,最早在廣東一些產煙區如廉江、鶴山、新會、清遠、南雄、大埔等地出現,順治年間入川,落地什邡縣。直到今天,廣東、四川還有人還依然保留著原始雪茄煙的吸食習慣,撕幾片醇化好的雪茄葉片,拿在手里卷幾下叼在嘴上或插入煙袋抽,這就是中國雪茄文化的原始雛形。
雪茄傳入中國的歷史其實不短,從明朝中葉就開始有相關的記錄。
最早是明朝1611年前,《露書》記載:“呂宋國出奇草,名醺。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眳嗡螄唇衲虾嗡螎u一帶,濕熱多瘴,以盛產優質煙草聞名于世,故有“呂宋煙”之名。實際上“呂宋煙”是明朝正德年間經葡萄牙人傳入廣西合浦,那時候的呂宋煙指的還是煙葉。
1751年乾隆年間由印光任、張汝霖編撰完成的《澳門紀略》,里面提到番人“亦食煙草,紙卷如筆管狀,火燃吸而食之”。
清末洋務派王韜在給朋友唐廷樞的信中,對征煙稅妨礙中外通商的說法予以駁斥:“洋酒、呂宋煙向來攜帶至華者,不過以供己用,故在食物中,概不免稅;
1894年(光緒二十年)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稅則》提到“凡進口之呂宋煙、洋酒,只充伙食,概不納稅?!?/p>
1896年李鴻章訪問歐洲,當時英國贈送給李鴻章一盒雪茄,煙標上印著他的朝服圖像,煙盒上還燙著一行金字:中英邦交從此永固。但當時的記錄就是雪茄。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伯元創辦了《世界繁華報》,他自己為報紙寫了一個連載的小說《官場現形記》,里面也記錄了雪茄。
不過雪茄在中國真正開啟工業化還是從民國開始。
民國初期,廣東、上海等沿海對外開放地區,吸食雪茄煙的人增多,雪茄煙生產也依托消費市場發展很快。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國家忙于戰爭,外國雪茄煙進口銳減,民族資本雪茄煙廠紛紛設立,僅廣州及附近興辦的大小雪茄煙廠就達100多家,多數是原來的煙絲加工廠改建或擴建而成。而上海一地,有福記、萬利、永通、呂宋、南方、華利、老裕泰、上林等20余家。
這其中歷史清晰,同時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益川工業社。民國七年(1918年),在四川誕生了一個雪茄作坊,在這一年,一個叫做王叔言的什邡人,舉家遷往成都科甲巷,安定下來后,便和妻子在家試著手工裹煙,很快,在家鄉就有著豐富經驗王家作坊,就制作出了一種兩頭小,中部大,形狀類似于青果或是梔子花苞的雪茄煙,這種煙,隨即在成都市場上少量出售,銷量很好,從未有積壓的存貨。當時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成都街頭巷尾流傳開來,叫做:“有錢人抽梔子花,無錢人撿煙鍋巴?!?/p>
五年后這個雪茄作坊被王叔言遷回老家什邡,正式命名益川工業社(所以益川工業社正式掛牌時間是在1923年),益川工業社也就長城雪茄廠的前身,不夸張的說,益川工業社算是開創了一個雪茄時代。
在益川工業社之前其實還有不少雪茄廠,例如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川省中江縣煙商吳甲山、游福興合伙創建了一個手工雪茄煙作坊,自產自銷。同年10月,由鄭馥泉、楊星門、杜杰卿等廣東商人在上海英祖界三馬路口組建以銷售雪茄煙為主的永泰棧,該棧在菲律賓設有泰記煙廠,利用當地煙葉制造綠樹牌和真老頭牌雪茄,運抵上海銷售;光緒二十五年(1899),廣東商人在湖北省宜昌開辦茂大卷葉煙制造所,從事有規模的雪茄煙生產;光緒二十八年(1902)成立的上海人和雪茄煙有限公司;光緒二十九年(1903)成立的兗州琴記雪茄煙廠;光緒三十一年(1905)成立的廣州煙草公司等等。不過這些雪茄廠在歷史上的地位遠不如益川工業社。
之后由于近代中國波云詭譎、烽煙并起,中國的雪茄產業斷斷續續,一直是在縫隙中生長,雖然新中國成立后也出現過官方的雪茄132小組,可是中國也從未建立起自己的雪茄文化,雪茄也從沒有在中國成為一種大多數人接納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其實都是傳承一種生活方式,所以雪茄文化在中國的普及,也就是雪茄這種生活方式的普及。雪茄讓人們從繁忙的,或者從日復一日重復相同生活狀態中停下腳步,慢慢體會雪茄的滋味,同時也慢慢體味生活中的種種美好,雪茄是基礎生活之上的獎賞。要建立這種雪茄文化,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一如好雪茄的醇化需要時間,我相信我們中國一定能生產出品質絕佳的國產雪茄,也能夠建立屬于中國的雪茄文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