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止“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推廣開來,培養節約習慣,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越來越濃,節約已經成當下社會的新時尚。
動動腦,節約好。
“今天你吃的挺干凈的嗎!”
“是呀,你看我所有的菜都吃完了呢?”
兩個女同事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看著這一幕江西南昌西湖區煙草專賣局的食堂管理員楊麗甭提多高興了,這都是因為最近食堂采取了新的點子,大大的減少了員工對食物的“被動浪費”。
楊麗在食堂內對節約上一直在努力探索,通過對員工口味的了解,提高了員工自主點菜的“服務”,也通過減控原材料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食堂內對食物的浪費,但是一天下來垃圾桶內的泔水還是有大半桶。自從食堂內粘貼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宣傳語,楊麗就想著在員工吃飽吃好的前提下,如何能將食堂對菜品的消耗降低,減少浪費,極大提高食堂管理的精益化。
經過細心地觀察,楊麗發現由于西湖區局采取的是自助取餐的方式,盛菜的器具都一樣,同事們在盛飯菜的時候,不管什么菜都是一勺一勺的往餐盤里盛,有些蔬菜往往會“糾纏”在一起,從勺子里盛入盤中經常過量,因為衛生原因也不好再撥弄回去,就這樣每天在同事們的餐盤中都會有些許剩菜被傾倒掉,尤其是胃口小的女同事們。
“如果把盛菜的器具,換成小一點的夾子或者小勺,同事們是不是可以多盛幾次,每次少乘一點。”楊麗心想。
于是她嘗試著對不同的菜用不同的器具盛,葷菜用小勺,蔬菜用夾子。果然,這樣做的效果十分的顯著,第一天就明顯的看到員工的真實需求,楊麗緊接著調整菜式、菜量,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個員工的餐盤里都是干干凈凈的,大盤中的菜也被吃的一干二凈,泔水桶里的剩飯剩菜基本沒有,真正做到了精益管理的效果。
吃不了,“兜袋”走。
“大姨,我去買單,你們先坐著等等。”一個青年說道。
“你去吧,我和你媽媽把這沒吃的菜打個包。”一個中年婦女說道。
“那我叫前臺多準備幾個打包盒。”青年接著說。
“不用,你看我們用自己家的碗來裝干凈衛生,不必一次性打包盒來的強嗎?”中年婦女得意的說。
“真恰噶!”青年豎起大拇指用一口純正的南昌腔調說完轉身走開。
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遇冷的餐飲市場,在這個中秋國慶長假期間迅速升溫,婚禮、滿月酒、壽宴扎堆舉辦。10月2日,筆者走訪南昌多家酒店發現,各大酒店的宴會廳基本“滿場”。歡度假日的市民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防疫與厲行節約。為了減少浪費,許多酒店還推出了飯菜打包、取消套餐、減少備桌等措施。
這不筆者就在新建區飯店看到了“吃不了,‘兜袋’走”的時尚風景線。
光盤行動,從小做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杜小濤(化名)每當吃飯的時候,嘴里面念叨的一首詩,別看小杜小朋友只有5歲,可是他深深地知道了糧食的重要性,每當吃飯的時候,他就充當起了餐桌監督員,只要看見誰的碗里有剩飯剩菜總會說一句:“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粒粒皆辛苦,碗里的飯要吃干凈。”大人們都是高興小杜小朋友這樣一本正經的說教,并豎起大拇指對他的行為表示稱贊。
小杜小朋友經常陪著爺爺聽著新聞里的內容:“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全球糧食進入了緊缺時代,世界上還有不少人都吃不飽飯,而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浪費現象發生……”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小杜在今年9月份主動加入幼兒園組織的“光盤行動,有你有我”打卡活動。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面,每次吃完飯,小杜總是高興地拿起空空的光盤要求大人們給他和光盤“合影”,并分享到朋友圈中,以這種方式向周圍的人講述,節約糧食,從小做起的強大決心,并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其周圍的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