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吃飯是國人最大的問題。人們見面聊天,第一句往往會是“您吃了嗎?”“吃了,您呢?”
一句“您吃了嗎”,可以瞬間拉進彼此的關系,也可化解聊天的尷尬。
吃飯為何成為人們一直牽掛的事情?那是由于當年的糧食確實非常稀缺,挖樹根,吃黃葉,甚至沒有一點營養的“觀音土”也成為可食用的香餑餑。那是一種吃進去就會有飽腹感而不能輕易排泄的黃土,有的人吃了就會肚子越漲越大,最后撐裂而亡。
小時候,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總是拿出最好吃的東西給我吃。那時候的我還真挺能吃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海吃胡吃起來,外婆家里的東西幾乎都要被我吃光了才罷休。
母親看到后,一把奪走了我剛咬一半的地瓜干,巴掌雨點般落在我身上。我不怕疼,卻怕肚子餓得慌,于是任由母親責罰打罵,只要肚子填飽了就好。
母親悄悄告訴我,我把外婆半個月的口糧都快吃完了,這讓外婆一個人怎么過啊?
外公很早就過世了,是外婆一個人拉扯大了母親和三個舅舅,日子過得非常艱辛。現在這些雜糧是外婆準備半個月來的補充口糧,因為大米根本就不夠吃,所以雜糧便成了主糧。
可是不懂事的我就這樣“糟蹋”了外婆珍貴的口糧,母親急得偷偷摸淚。
后來我回家后,硬是被懲罰每天少吃半碗稀飯,母親要把節省下來的那點點白米送給外婆家,免得她老人家節省出啥毛病來。
一段時間里,親戚家都不敢讓我去,似乎怕我在親戚家到處找吃的,浪費了他們填飽肚子的寶貴糧食。后來才知道,是母親自己不讓我去串親戚門。
長大后,我的這個偷偷找吃的壞毛病才漸漸消失。因為我們家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雞鴨鵝肉也成了家常便飯,缺糧食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復返了。
可是那句“您吃了嗎”依舊成為口頭禪,它是維系親情友情的潤滑劑,是代表關心關愛的表達語,沒有什么更比這句“您吃了嗎”更能表達彼此的關愛了。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害怕饑餓,不再感到有缺糧的危機了,于是種種浪費糧食現象不斷涌現,人們甚至還以浪費為榮,節約為恥。到飯店吃飯,不點個滿桌子山珍海味就覺得對不住自己。那些根本就沒有動過筷子的高檔珍肴,是體現主人客氣的門面。
山珍海味你有錢完全可以吃,但是暴殄天物就對不起整個社會,當今社會的物資都是有限的,有些是不可再生資源,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不該只圖一時之快,置整個生物鏈于不顧。
在當今社會,人人都能明白糧食的寶貴,糧食安全才是最大的問題時,由“吃了嗎”引申為“節約了嗎”,是對整個社會負責,對人類最好的貢獻。
當人們街頭巷尾相遇時,見面第一句話是“您節約了嗎”時,會不時提醒大家時刻注意不要浪費,如果他們正在浪費或準備浪費時,就會不自覺地及時得到了制止,浪費行為自然就會消失殆盡了。
一句“您吃了嗎”是時代的無奈,是社會的悲哀;一句“您節約了嗎”是時代的呼喚,更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期盼!
下次見面第一句,讓我們從”您節約了嗎”開始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